太陽底下無新事,內地今年初曾推數碼產品購新補貼,鼓勵居民為手上數碼產品更新換代,高達八折補貼優惠。部分城市如深圳,更把補貼延伸至家電產品,旨在透過催谷居民消費去庫存,重新「撻著」經濟良性循環,創造乘數效應;連持有回鄉證港人亦獲政策祝福,用雲閃付購物可獲最高2,000元折扣。
國家策動消費補貼,變相派錢居民,同類補貼在新能源車領域經過幾輪舊換新,單是今年已達兩輪。在今天內卷最嚴重的汽車產業,受惠於地方政府的連串補貼,造車新勢力正面對的嚴重產能過剩,原來也是政策後遺症。「車圈恒大」論之所以掀起熱議,只因新能源車產業與內地今天閒置面積達7.7億方米的內房市場,何其相似。返內地看望鄉親父老們的生活狀況,人人揸新車、全屋新家電、拿的是最新款智能手機,只係沒有工做而已,大學畢業變失業。經濟增速放緩,再翻炒舊煥新暫難萬試萬靈,食指浩繁,變相派錢遲早無以為繼。
最新鮮滾熱辣政策,來自中國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印發《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由今年9月至明年8月底,內地居民個人使用貸款經辦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不含信用卡業務)中實際用於消費,且貸款經辦機構可透過貸款發放帳戶等識別人相關消費資訊的部分,可貼息範圍包括單筆5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下消費;以及單筆5萬元以上家用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遊、家居家裝、電子產品、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消費。貸款年貼息為1厘,且最高不超過貸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分別承擔貼息資金90%及10%。
貸款合同利率須符合相應利率自律約定。在政策執行期內,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貸款經辦機構可享受的全部個人消費貸款累計貼息上限為3,000元(對應符合條件的累計消費金額30萬元);其中在一家貸款經辦機構可享受單筆5萬元以下的個人消費貸款累計貼息上限為1,000元(對應符合條件的累計消費金額10萬元)。
問題來了。有不少消費者早已把自己和父母社保拿出來置業,即使樓價跌一半還有屋住,樓按仍未供完,新政策又要透過貸款先使未來錢催谷消費。借錢梗要還,有如無底深潭,廣告都有告誡「還得到先至好借」,施政邏輯很令人費解,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