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樓價跌三成,商舖寫字樓價跌過半,反映市場對未來需求不樂觀,以及消費收縮。(資料圖片)
香港是否正經歷一種「無就業式的經濟復甦」(jobless recovery)?
最近有傳媒朋友來電,煞有介事地詢問關於「無就業式的經濟復甦」的問題。首先,甚麼是「無就業式的經濟復甦」?我的答案很簡單,答案是新潮賀年揮春常見的4個字——不勞而獲。當「無就業式的經濟復甦」準確地被翻譯為「不勞而獲」,除了「熱烈慶祝」我想不到還有甚麼經濟分析需要補充。原來,傳媒朋友煞有介事的詢問,是源自前政府顧問歐錫熊一篇名為《香港經濟雖增長 就業狀况不理想》的文章。文章總結如下:
「雖然經濟有增長,惟居民私人消費開支的收縮已持續一段時間。經濟增長的覆蓋面未夠廣泛,亦未有明顯增加整體就業機會;同時,世界政經格局的不確定性、樓市調整,及經濟結構急速轉型,或令不少人對工作和生活前景產生憂慮,削弱消費信心。近期就業人數萎縮和失業率上升,都顯示情况並不理想。」
先天下之憂而憂,前政府顧問除了擔心港人不勞而獲,還憂慮我們儲蓄成癮。Grok這樣回應前政府顧問認為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最新數據顯示,儘管GDP錄得增長,但失業率升至30個月高位,就業人數減少,這與經典無就業式復甦一致。 分析指出,外部不確定性和結構性問題(如技能錯配、人口老化)導致就業復甦滯後。政府警告失業率可能進一步上升。」
人工智能似乎同意前政府顧問的擔心和憂慮。眾人皆醒我獨醉,我就是不明白,以更少的勞動力獲得更多的GDP有甚麼不理想?傳統經濟學,這種不勞而獲叫勞動生產力上升。另一下方面,當不勞而獲的產出多了,消費不升反跌,儲蓄可以下降嗎?又是傳統經濟學,過度借貸可以導致金融不穩定,但消費收縮儲蓄增加我們其實需要擔憂甚麼?從資源運用(resource allocation)的角度看,相比12.1%商舖空置率的資源錯配,3.5%失業率絕非資源運用出現嚴重錯配的甚麼結構性問題,因此我認為比「無就業式的經濟復甦」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香港是否正經歷一種「無商舖式的經濟復甦」?從收入分配(income distribution)的角度看,社會熱烈慶祝不勞而獲的同時,有效優化收入分配應該以「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派錢達致皆大歡喜,而非為帶動就業再進一步扭曲市場。說過了,樓價跌三成,商舖寫字樓價跌過半,除了反映市場對未來需求不樂觀,亦有財富效應引發消費收縮,而這些問題是不會透過只量度一個時期產出或收入的經濟復甦能夠充分反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