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意圖把製造業重新拉回美國,但這背後的代價或會很龐大。(資料圖片)
特朗普意圖把製造業重新拉回美國,想法是好的,大方向也正確的。然而,這應該是不可行的,或者說,要想成功,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而這代價卻是社會上、政治上負擔不起的。
這好比香港,誰都知道,樓價太貴,租金太高,令到市民生活艱苦,商人經營困難,嚴重影響了競爭力,人人都知道要經濟轉型。可是,樓價已經和整個經濟環環相扣,息息相關,現時不增加供應也要下調,增加供應會跌得更快,而且大部分市民的資產都和樓價掛鈎,要想改革,也得承受極大的痛苦。
查實一個地方的產業體系,是結構性的,不可能個別發展,而是有一整套的產業鏈。大家都知道,十八、九世紀時的西方國家,二十世紀的中、日、韓,都是一步一腳印的工業化起來。
然而,從另一方面看,當經濟崩塌了之後,就是重新發展,也用不著從頭做起。很好的例子是德國和日本,二戰時被轟炸到一無所有,但是要重新發展工業,也不用從輕工業著手,皆因人們的腦袋有著記憶,就日本而言,只會把以前做過的工業再造,用不著從明治維新時開始做起。
直接點說,從農業,輕工業,到重工業,到服務業,是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可這如果是一個小國,把這條路走得好,可以發展到像摩納哥、瑞士、列支敦士登這種富國地位。
可是,像中國、美國、俄羅斯這些人口以億計的人口大國,如果單有服務業而沒有重工業的支持,單單在軍事方面,已不安全,國家的產業配置也不均勻。而且,勞動力無處安置,也會造成失業和貧富懸殊。
問題在於,在這世上,從來沒有試過從服務業返回重工業,甚至是輕工業的回頭路,究竟這路應該如何走,走不走得通,誰也說不準。
通常,一個大改革,需要極大的政治能量去執行,例如日本當年改造台灣。戰後,美國在日本,國民黨在台灣,都進行過土改,共產黨在中國,更不在話下了。
原因很簡單,凡是改革,都會動到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沒有從上而下的能量,不可能動得了。然而,特朗普的政治能量,是來自本土權貴,不可能貫徹他幻想中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