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夜不設防》是1989年至1990年間製作的清談節目,而3位主持成名更是七、八十年代的事。(網上圖片)
今時今日,以才子作為職業的收入回報有多少?
最後一位才子亦離開我們了。有網民表示,這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因為今時今日香港的政治氣氛,已沒有足夠創作空間可以再培養出「四大才子」。有無搞錯?《今夜不設防》是1989年至1990年間製作的清談節目,而3位主持成名更是七、八十年代的事。半個世紀過後,香港再培養不出新四大才子,可以怪誰?從市場角度看,我們要問這是供應還是需求問題?
先聽聽Grok的供應分析「以才子為職業的收入回報在2025年高度分化,普通創作者月收入可能僅數千至數萬港幣,而頂尖才子(尤其在新媒體領域)年收入可達百萬甚至千萬港幣。關鍵在於結合創意與數位技能、建立個人品牌,並適應市場需求(如AI、永續議題)。若有意追求此路,建議積極投資自我學習,並關注新媒體與技術趨勢,以最大化收入潛力。」原來,在人工智能的眼中,「才子」可能涵蓋的職業類型包括文學創作(如作家、詩人、編劇)、藝術創作(如畫家、音樂家、設計師)、文化評論或媒體(如專欄作家、影評人、文化評論家),還有新媒體創作(如YouTuber、Podcaster、網紅、內容創作者),而這些職業的收入是高度依賴個人知名度及作品影響力的。
我不認為這是個供應問題。「X你個街,亞視嚟嘅喂!」過去幾十年,透過互聯網建立個人知名度及作品影響力,成本比上亞視低吧。今時今日香港的政治氣氛,是好是壞亦只是近幾年的事。
才子要風流,香港社會卻愈來愈保守,我所指的是大眾消費者對知名人士的道德要求愈來愈保守。試想,把當年幾位才子多姿多彩的私生活放上今時今日的討論區,「才子」馬上變「渣男」,事業更會一鋪清袋。才甚麼子?今時今日連公開抽煙也怕「教壞細路」。左膠化、毒L化是市場需求,今時今日這個市場根本不需要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