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幣今年已累升了約18%,上月更創歷史新高。(資料圖片)
黃金是怎樣淘汰白銀及其他貴金屬,逐漸成為全球中央銀行的主要儲備?
比特幣今年已累升了約18%,更在8月中旬創下124,480.82美元的歷史新高。上星期特朗普次子Eric Trump在香港舉行的亞洲比特幣大會更公開預測,比特幣最終會升至100萬美元。比特幣是否貨幣,一直存在不少爭議。十多年前,我和兩位欄友寫了《經濟學由BITCOIN說起》一文,開宗明義便說「比特幣是貨幣」,因為當時的比特幣已是既可換物亦可炒賣。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提出了兩大風險:其一,政府打壓;其二;供應增長設定為隨時間減少會導致比特幣不斷升值。十多年後,特朗普2.0解決了第一個風險問題,而市場提供的穩定幣則解決了第二個風險問題。我的意思是,媒介、量度、保值這三大貨幣功能,比特幣只保留作為儲備資產的保值功能。溫故知新,有請Grok跟大家回顧黃金成為儲備資產的一段歷史:
「黃金取代白銀及其他貴金屬成為全球中央銀行主要儲備的過程,主要發生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原因如下:(一)英國領頭:1816年,英國採用金本位制,黃金因穩定性和稀缺性成為國際貿易貨幣,促使其他國家跟隨;(二)白銀貶值:十九世紀中期,白銀供應過剩(如美國銀礦發現),導致價值波動,黃金更受青睞;(三)美國轉向:1873年美國《鑄幣法》限制白銀,1900年確立金本位,鞏固黃金地位;(四)國際趨勢:1870年代,多國採用金本位,黃金成為國際結算標準,白銀降為輔幣;(五)央行需求:黃金易儲存、價值穩定,適合支持紙幣和國際儲備;其他貴金屬(如鉑)因技術或稀缺性未普及。到二十世紀,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至1971)強化黃金地位,雖後轉向法幣,黃金仍為央行儲備資產,至今用於對沖風險。」
同樣稀缺兼易儲存的比特幣,會否從芸芸加密貨幣中跑出,成為獨一無二的「數位黃金」(digital gold)?根據人工智能提供的資料,美國、不丹、薩爾瓦多等近十個國家確認持有比特幣,儘管部分國家是主要通過刑事調查中的資產沒收而獲得。私人企業方面,從比特幣儲備龍頭Strategy(前稱MicroStrategy,MSTR)到Tesla,頭十位上市公司的比特幣儲備都是富可敵國。後起之秀香港人創辦的DayDayCook(DDC),近月亦打入50大比特幣儲備排行磅。至少在特朗普在位的未來幾年,這些公司的股值將會隨比特幣的幣值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