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網民揶揄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論調已站不住腳。(資料圖片)
最近有報道國際金融中心三甲排名,依然是紐約第一、倫敦第二和香港第三。然而,我相信形勢很快有變,大家可見香港股市再發放的活力絕非倫敦可比。光是新股集資上市的表現已可見一斑。
今年以來香港IPO市場重拾暢旺,集資總額接近1,500億元,重回全球榜首。但相反倫敦卻是大幅萎縮,今年IPO集資下降至20億元不到,創出35年來最低水平,絕對是「蚊髀和牛髀」。去年末,內地不少網民經常揶揄,香港由於股市表現差勁而淪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事實證明,遺址論完全站不住腳,香港擁有充足的韌力與彈性一洗頹風,作為超級聯繫人,除了IPO集資高踞全球首位之外,今年恒生指數上升逾三成,證明謠言止於智者。
倫敦沒落,各有前因,其一是英國於2016年公投脫歐後,歐洲企業大幅減少前往倫敦上市,寧願選擇巴黎或法蘭克福,甚至遠征紐約,畢竟脫離歐洲體系,英國兩面不是人。其二是英國經濟周期陷入低迷,投資者信心不足,令許多潛在IPO計劃擱置或延後。
其三是全球競爭加劇,不同新興市場迅速崛起,莫說墨西哥和新加坡的集資能力壓倒倫敦,連中東國家亦注重發展本土資本市場,加上英國缺乏科技大企,現時全世界也談論人工智能和不同創新科技巨企,英國股市缺乏科技與增長型巨企,相比於美國納斯特或紐交所,倫敦估值明顯大幅落後。最後,是政治太混亂……休矣。
最近證監會與金管局聯合發布《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發展路線圖》,提出10項措施,涵蓋一級市場發行、二級市場流動性、離岸人民幣業務及金融基建,力求打造香港成為全球重要的固定收益及貨幣產品樞紐。這正正與筆者macromoney所提倡的發展不謀而合。香港絕不能再單靠股票市場,要追上及超前倫敦,macro market才是決勝之地。
香港需要加強市場的廣度及深度,除了傳統的股市,債市、商品交易、數字資產等領域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間,除了內地投資者及企業,也要開拓中東、亞洲和中南美洲等新市場,配合中國國力發展,全球第二的金融地位才是香港匹配的地位。
作者跑遍各大炒房,遊歷世界各地交易枱,堅信「錯view好過無view,止蝕要快過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