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4-05-01 12:30:00

換骹時膝蓋應否「走塑」?

分享:
換骹時膝蓋應否「走塑」?

管制即棄塑膠新法例正式實施,雖然法例促使食肆經營成本上升,食客變為「無膠叉用」,但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政策仍是勢在必行。另一邊廂,就非即棄的醫療塑膠植入物而言,骨科學界為着「膝蓋應否走塑」這問題已經爭議多年,至今卻仍未達至一致性結論。

Ad Block

不能走的

全膝關節置換術(換骹),是治療晚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終極方案,不但可顯著改善膝痛和關節活動功能,也糾正了膝關節的畸形。在手術過程中,膝關節內已損壞的軟骨和骨刺會被切除,然後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的兩端會被修整,再用骨水泥將合成金屬假體固定於兩端。因為兩端金屬不可直接接觸,免得互相磨蝕,故此在脛骨金屬假體之上,要嵌入塑膠墊片作為介面。這片至為關鍵而「不能走的塑」,成份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具有高耐磨性、高韌性、高耐用性和生物相容性。

然而膝關節退化,除了影響由股骨及脛骨所組成的內外側關節面外,由膝蓋和股骨所組成的髕股關節亦同樣受損。故此在換骹時,骨科醫生會按臨床需要,考慮應否以塑膠假體來置換髕骨(膝蓋)的底面。

Ad Block

爭議中

為此,骨科學界多年來維持着兩種對立的觀點。主張置換髕骨的醫生認為,若果髕骨「走塑」,術後病人或會仍然感到前膝痛,在上樓梯時尤其明顯,最終或需要再做手術置換髕骨。但主張「走塑」的醫生卻認為,因置換髕骨而衍生的潛在併發症,佔手術整體的併發症率相當比重,當中包括醫源性髕骨骨折及髕腱受傷、假體鬆脫、髕骨軌跡不良、聚乙烯磨損、髕骨彈響綜合症和髕骨缺血性壞死。

隨着假體設計的改良,以及手術技術的提升,如今置換髕骨的潛在併發症已大幅減少。綜合臨床研究和文獻回顧的結論,在換骹時常規地置換髕骨,比起「一刀切走塑」之術後結果稍勝一籌。其實文獻也建議醫生可考慮第三選擇:按術前髕股關節的症狀,並手術時的即場評估,去決定置換髕骨與否。

同樣地,當作出重大決策時,我們不可忽視在對立的局面上,尚有髕股關節所象徵的第三面向; 在看似水火不容的議題上(例如是環保與經濟之爭辯)其實還有中間落墨的第三方案。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