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便見血=大腸癌?醫生教分肛裂/痔瘡/大腸癌症狀 2大關鍵症狀即求醫
發現排便見血就一定是大腸癌?有醫生指,如果排便出血其實未必與大腸癌有關,可能是與急性肛裂或內痔出等症狀有關。她指出3者的典型症狀,並指出其處置方法。另外,亦指出,如果排便見血同時有大症狀, 就可能是患上大腸癌的警號。
醫生教分肛裂/痔瘡/大腸癌症狀
外科醫生鍾雲霓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如果發現排便見血時不用慌張,其實大多數的排便出血都不是惡性,不過卻很難用肉眼分辨,不過,她建議可以觀察以下症狀,以區分到底排便見血是肛裂、痔瘡還是大腸癌,並必要時及時就醫:
1. 肛裂:同時出現疼痛與鮮血
- 典型症狀:排便時明顯撕裂痛,就如「肛門像被砂紙刮過」,紙巾擦拭見鮮紅血漬,或馬桶水面漂浮小量血滴。
- 應對方法:增加水分攝取與膳食纖維。多數2個月就會自癒。
2. 內痔:無痛性鮮紅血便
- 典型症狀:無痛出血,排便後會出現血塊,常伴隨肛門腫脹異物感。辛辣飲食、熬夜、久坐易誘發內痔出血。
- 應對方法:若只是偶發小量出血,可以調整生活型態觀察;若發作頻繁,出血量甚至會染紅整座馬桶,就建議求醫評估結紮或手術治療。
3. 大腸癌警訊:隱匿型出血
- 典型症狀:無痛血便,但連一點異物感都沒有,同時會合併排便頻率驟變,如腹瀉或便秘交替等症狀。
- 應對方法:45歲以上族群首選大腸鏡檢查,若結果正常可間隔3至5年追蹤。
排便頻率驟變3大成因
鍾醫生提醒,如果只有排便頻率驟變也不一定是大腸鏡,當排便從順暢變便秘,或從穩定變腹瀉,有可能是以下3大原因所致:當排便規律出現「質、量、頻率」三重變化時,可依此初步判斷:
痔瘡:
- 症狀:硬便、便秘或間歇出血。
- 應對方法:多喝水,並攝取纖維飲食,建議避免久坐。
大腸腫瘤:
- 症狀:反覆腹瀉、排便帶黏液還出血、便秘→體重變輕→貧血。
- 應對方法: 立即安排腸鏡檢查,建議每3至5年一次大腸鏡檢查。
腸躁症:
- 症狀:短期腹瀉/便秘無其他症狀 。
- 應對方法:攝取纖維飲食,並多喝水,再觀察兩周,通常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