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9-12-04 04:30:00
日報

提高認知神經肌肉疾病

分享:

香港有數以千計的患者,患有不同類型的神經肌肉疾病,導致肌肉無力、萎縮或抽搐、眼瞼下垂、關節攣縮、呼吸或吞嚥困難,因此除了不良於行、生活需要別人照顧外,生命亦受到疾病威脅。
 

香港神經肌肉疾病學會會長陳凱珊醫生指,經過衛生署、醫管局及兩間醫學院確診的神經肌肉疾病新症,由以往每年約400至500宗,近年上升至每年700至800宗,當中九成患者是成人,其餘為兒童,「上升原因主要是大眾對疾病認知的提升,加上基因測試等診技術改良,所以發現了更多個案。」


影響骨骼或隨意肌
神經肌肉疾病包括了一系列可影響骨骼或隨意肌功能的疾病,較常見的有脊髓肌肉萎縮症、龐貝氏症、重症肌無力症、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等。成因則各有不同,部分與基因變異有關,令神經或肌肉出現功能障礙,例如肌肉結構、肌肉細胞能量產生、下運動神經元的問題等;後天成因則可以是自身免疫系統問題、炎症、內分泌、感染等引致;亦有些找不到原因。


延緩病情惡化
治療神經肌肉疾病,並沒有一套「方程式」,陳凱珊表示,「除了疾病之間的分別,個別患者亦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有些可能童年已確診,但病情較穩定,亦有可能成年才發病,而且會隨年月而變得嚴重。因此需要就每個患者作出跟進與治療。」後天而成的神經肌肉疾病,會找出病理原因作針對性治療,如自身免疫系統相關的會採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基因變異而致病的則沒有根治方法,部分可以用藥物延緩病情惡化。

周佩珊Josy是脊髓肌肉萎縮症一型患者,本來只得兩根手指可以活動,去年中開始接受新藥治療,至今注射6針之後,手指的活動能力有所改善,亦可以做到吞嚥動作。現正攻讀港大的她笑言現時讀書做功課比以前快了很多,最享受就是吃東西,「可以與朋友邊看電影邊吃零食很開心,最愛是媽媽煮的蒸水蛋。」

(前排左起)盧兆豐、資訊科技易達協會贊助人謝俊謙教授及陳凱珊,希望肌智網絡可以幫助到患者及其家人。

(前排左起)盧兆豐、資訊科技易達協會贊助人謝俊謙教授及陳凱珊,希望肌智網絡可以幫助到患者及其家人。

肌智網絡
為提升大眾神經肌肉疾病的認知,在平等機會委員會資助下,香港神經肌肉疾病學會聯同社企「資訊科技易達協會」,開發了一站式無障礙平台《肌智網絡》(www.hksnmd.org),提供全面的醫療資訊,包括8類常見神經肌肉疾病資料、相關的診斷與測試、護理手冊等。是次網站製作更聘用了有嚴重肢體疾病的IT人,創造平等機會。

肌肉營養不良症患者盧兆豐便是其中之一,自6歲起便確診的他,12歲開始靠輪椅代步,20歲起須用呼吸機維持生命,「由網站設計到開發和完成都有份參與,覺得可以展示到自己有工作能力,亦很高興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這些罕見病。」陳凱珊補充,「很多人看見表面便覺得他們難以工作,其實不一定,社會應製造多些機會及配合他們,讓患者可以發揮才能。」
 

肌智網絡提供最新相關疾病資訊。

肌智網絡提供最新相關疾病資訊。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