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聽過「每天要飲8杯水」,可想而知喝水對身體有多重要,不過慢性疾病患者或須按個別病情調節飲水量;此外,調查發現半數受訪者擔心自來水水質,如發現食水有異味、雜質或沉澱物,可考慮加裝濾水器,確保飲水飲得健康。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唐俊業表示,人體約六成為水分,「水分有調節體溫、組成血液運送營養至全身、化為尿液將廢物排出身體,以及潤滑關節和保護重要器官的作用。」

糖尿病及痛風患者霞姐(左)和唐俊業。
勿以茶代水
一般健康成年人,每天應飲用8杯水(約2升),若飲水不足,唐俊業指或會引致便秘、痛風、腎功能受損或腎結石風險。另一方面,不少人會以茶代水,沖一大壺就喝一整天,唐俊業提醒,茶內的茶鹼以及咖啡的咖啡因都有利尿作用,「若喝一升茶隨時排出1.3升水分,所以要適可而止,及額外補充水分。兒童亦不宜攝取茶啡。」
慢性疾病飲水量或不同
至於慢性疾病人士,或須調節飲水量。唐俊業解釋,「糖尿病患者適量飲水有助穩定血壓及腎功能,如正服用降糖藥物,須額外補充水分避免脫水;高血壓者宜小量多次攝取水分,如每小時飲200毫升,助身體穩定吸收及穩定血壓;水分充足有助促進血脂代謝,高膽固醇者可留意;至於痛風,水分有助代謝及排出尿酸,病情嚴重者每日要額外增加3至4杯水量。至於心臟衰竭及腎衰竭患者,則相反要減少飲水以免水腫及增加器官負擔。患者應與醫生商討合適水量。」

留意勿用膠水煲,金屬水煲若生銹也應更換,否則自來水多潔淨也功虧一簣。
關注食水質素
除了飲水量,大眾亦關注食水質素。病友組織「醫健連線」早前一項問卷調查發現,逾六成受訪者每日飲水不足8杯,唐俊業指不少長者有誤解,怕經常上廁所而減少飲水,惟不知道會影響身體多個器官。調查指出八成受訪者主要飲用煮沸後的自來水,而近六成人表示住處或辦公室水質曾出現異常,包括顏色、味道異常,或有雜質、沉澱物等;近半數人對食水污染新聞感憂慮。為減少憂慮,近三成人會購買瓶裝水,「塑膠瓶常見化學物質雙酚A(BPA),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如重複使用,或倒入熱水,風險會再提高。」另外,八成人認為濾水器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染物,保障飲水安全。
本港水質理想
香港自來水方面,政府會定期化驗,並檢視當中的氣味、礦物質、新興污染物如PFAS(永久化學物質)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等。唐俊業指,「PFAS為常見於易潔鑊及防水衣物的塗層、食品包裝和油漆等,長期接觸或影響肝、甲狀腺及免疫系統,甚至增加致癌風險。另外,氯仿為VOC之一,多為氯氣消毒後的殘留物,長期接觸會損害肝腎及中樞神經,亦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最近一次的檢驗結果顯示,以上項目均合乎標準,而使用NSF 53規格濾水器亦有效過濾有關污染物;惟大廈食水水缸、水管也可能影響水質,如有疑慮可考慮使用濾水器,保障食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