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療法 加強控制晚期膀胱癌
晚期膀胱癌在過去40年都以鉑類化療作為一線治療,雖然療效不俗,但毒性較強,不能長期使用,停藥後癌症或再次活躍。最近新組合療法——抗體藥物複合體(ADC)配搭免疫療法,能助患者長期穩定病情,副作用也較少,甚至有望可提前用於中期膀胱癌患者身上。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鄺維基表示,尿路上皮癌是最常見的膀胱癌類型,佔約九成案例,「而尿路上皮癌也可出現在上泌尿道如腎盂、輸尿管等位置,不過屬少數。」膀胱癌在港每年約有440宗新症,並造成約200人死亡。
(左起)鄺維基及潘明駿。
吸煙致風險大增
吸煙是膀胱癌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風險比非吸煙者高約3倍。鄺維基續指,「因為煙草中的致癌物經尿液排出時,會刺激並損害膀胱黏膜。」其他風險因素包括慢性膀胱炎症、家族史、過往曾接受癌症治療等。如患者出現血尿,一般都會即時求醫,但排尿時疼痛、灼熱感或尿頻,患者或不以為意,繼而加重病情,出現如骨痛、腳腫、體重減輕或食慾不振等癌症轉移後的徵狀。
化療未必適合所有患者
鄺維基指出,「早期膀胱癌的5年存活率達96%,而入侵了膀胱肌肉的話會下降至七成,晚期更只有9%,早發現早治療十分重要。」針對晚期膀胱癌,傳統一線治療為鉑類化療,二線採用免疫療法。「化療副作用較大,需要病人身體較強壯才可用,惟4至6個月也要停,或使癌症再次活躍。也有不少患者因癌症令腎功能不全而未能使用化療。」
ADC可追蹤並進入癌細胞,再釋放殺癌藥物,有集中火力及減少影響周邊器官的好處。
組合療法成一線選擇
最近有新組合療法ADC加免疫療法,可供晚期膀胱癌患者選擇。ADC為帶有抗癌藥物的抗體,能夠追蹤腫瘤細胞的特定標記,當藥物被癌細胞吸收時就會釋放藥力,將之殺滅;而免疫療法就可加強體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辨識與攻擊功能。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指,兩者同時使用可產生協同效應,加強抗癌能力,「組合療法的存活期中位中數達31.5個月,比化療的16.1個月增近1倍;疾病惡化或死亡風險降低55%,也有近半數治療有效的患者可維持兩年以上病情穩定。」
或可提前使用
組合療法除了得到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及歐洲泌尿外科學會建議作晚期膀胱癌的一線治療外,最新臨床研究亦發現,肌肉入侵性膀胱癌(中期)在手術前及後接受組合療法,比只接受手術,可減低六成疾病進展風險及五成死亡風險。將來組合療法有望提前使用,以達更佳療效。
65歲的謝先生(化名)一直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突然出現間歇性血尿,起切以為運動引起。幾個月後血尿情況變頻密,求醫並接受檢查後確診尿路上皮癌第四期,由血尿到確診只有7個月。確診後不久出現轉移,累及骨和肺等,要用雙拐走路、說話乏力,謝先生甚至已安排身後事。及後接受組合療法,兩周後骨痛和血尿明顯改善,3個月後恢復正常工作,僅有皮膚紅疹、痕癢的副作用,部分親友更看不出他患病一事。謝先生強調應相信醫生和藥物,癌症不是單靠意志可以對抗,籲同路人勇敢面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