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9-05-22 06:00:00

置換人工膝關節 改善退化 恢復活動能力

分享:
膝關節退化嚴重時,患者可能要以拐杖輔助步行,影響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

膝關節退化嚴重時,患者可能要以拐杖輔助步行,影響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

膝關節是人體最常用的關節之一,在經年累月的勞損下,容易出現原發性的膝關節退化,這亦是本地常見引致膝關節退化的原因。繼發性膝關節炎成因則可能與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或受傷等有關,亦有極少數情況,因先天發育問題而出現退化。骨科專科醫生黃永強表示,若患者的膝關節痛楚,達到無法承受的程度時,就可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關節侵蝕的情況其實並非應否做手術的最主要考慮因素。例如即使X光片顯示膝關節侵蝕嚴重,惟患者仍認為功能運作尚可接受,或痛楚亦能忍耐,就沒有即時做手術的需要。」那麼,何時才是動手術的適當時機呢?

 

骨科專科黃永強醫生

骨科專科黃永強醫生

如果膝蓋退化影響活動,而且痛楚不能忍受,便可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

如果膝蓋退化影響活動,而且痛楚不能忍受,便可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

以機械臂做關節置換手術,可增加準繩度。

以機械臂做關節置換手術,可增加準繩度。

黃永強解釋,膝關節出現退化,而且透過各式非手術療法後仍覺痛楚難忍,患者便可以考慮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值得一提的是,患者能否接受手術的因素,並非單純參考實際年齡,而是取決於患者的身體狀況。譬如我在了解一名89歲患者的狀況後,在患者身體情況適合下做了關節置換手術。」由此可見,是否更換人工關節,除了取決於實際的退化程度及活動受阻情況,患者個人感受,特別是對疼痛的接受程度,也相當重要。


3D打印關節 令手術更精準
膝關節置換手術至今已推行至今幾十年,技術相比以往已有極大進步。昔日,醫生在安裝人工關節時,須在手術期間於患者的膝蓋位置打釘定位。黃永強指,近年引入的導航技術及3D打印模具定位,可對患者的侵入性大幅減低,「患者會先透過電子掃描或磁力共振,重塑膝關節的結構數據,再以3D打印機倒模,為人工關節預先定位,其尺寸或位置等皆十分精準,對骨膜侵蝕較嚴重的患者尤有幫助。」預先倒模也方便評估手術方向。然而只要醫生具一定經驗,傳統用的標準手術儀器亦足以妥善處理。總體而言,隨著技術的提升,加上醫生的經驗,膝關節置換手術已十分成熟和普及。

為進一步增加手術準繩度,醫學界仍不斷研究與嘗試,如外國開始利用機械臂做手術,本地也有大學積極研究中。此外,由於現代人對膝關節活動幅度需求較大,為了讓人工關節更耐用,其製造物料在多年來也有不同嘗試,希望找出兼具靈活性及堅固的物料。黃永強表示,現時醫生會為患者裝嵌由金屬及塑膠組成的人工關節,包括由金屬造成的股骨部分、由金屬托盤及塑膠組成的脛骨部分,以及由塑膠造成的膝蓋部分,基本上十分耐用,「壽命」可達10至15年不等。
 

醫生須視乎患者關節的侵蝕程度,建議半關節置換(中)或是全關節置換(右一)。

醫生須視乎患者關節的侵蝕程度,建議半關節置換(中)或是全關節置換(右一)。

開發中的搪瓷製造人工關節。

開發中的搪瓷製造人工關節。

膝部承受人體大部分重量,因此較易遭受磨損。

膝部承受人體大部分重量,因此較易遭受磨損。

半關節置換可留十字韌帶
不過,隨著市民對膝關節退化有更多了解,認為應於情況未太壞時,及早接受治療,以盡快恢復活動能力及減少疼痛,加上半膝關節置換手術可保留十字韌帶,在動力學上會令患者較舒適,故近年愈來愈多人留意半膝關節置換手術。黃永強提到,近年香港亦引入另一類型的半膝關節置換手術,比較傳統半膝關節手術之適應症為廣。

「要拿捏做手術的適當時機,原理與上補習班相似。假若本身僅得30分,補習後將有70分,無疑是很大的進步;若本身是70分的材料,補習後最多去到90分,進步空間便相對少。」黃永強認為,若病況未算太差,一般會建議患者先從生活及飲食習慣入手,又或用口服藥、注射針劑,以及接受物理治療等非手術方式,延緩退化問題。惟絕不建議待情況最壞時,才考慮手術。


人工關節物料新方向
「目前,有製造商積極開發搪瓷製造的人工關節,惟一切皆言之尚早。雖然這些嶄新物料或已在一些研究報告中提及過,但由於置換人工膝關節後,患者須經歷漫長的隨訪(Follow-up)過程,故一般會將術後5年視之為早期觀察階段,到了15年以上,才可稱作長期階段,讓時間證明新物料的耐用度,始能真正廣泛應用。」黃永強續指。

除了全膝關節置換,病人亦可選擇半膝關節置換。不過,由於後者的適應症條件較為嚴苛,要求患者關節其他部分完整無缺,只有部分退化才可;惟上一代人習慣強忍,每每到最差情況才接受治療,故大多數患者都較少符合條件。接受半膝關節置換,雖可保留較多的身體部分,但難保保留的部分日後亦被磨蝕,即意味有可能需要再一次做手術。所以或會令部分患者擔心,改選全膝關節置換術。


術後復康過程最關鍵
現時,全膝關節及半膝關節置換術的技術相當成熟,康復速度同樣迅速,術後5至7天便可出院。手術期間,患者的關節會注射止痛藥及止血藥,幫助消腫、消痛等,亦有助日後的康復過程。黃永強強調,手術僅屬治療的一部分,之後的復康過程才是最重要,故會要求患者術後盡早恢復一定程度的活動,過度休息反會延誤復康。
黃永強表示,曾有患者術後可能因信心不足,一度不願落地步行,後來經他多番鼓勵,終願作出嘗試,「患者發現自己有能力步行,陰霾瞬即一掃而空,對復康充滿信心,就連我亦為其高興。」作為患者,術後除了配合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復康計劃,亦應做好患者本分,除了避免傷口受到感染,也應控制體重,同時做適量運動鍛煉肌肉,才可全方位恢復活動能力。
 

超聲波是消炎止痛的物理治療方法之一。

超聲波是消炎止痛的物理治療方法之一。

 初期患者最好以助行器協助步行。

初期患者最好以助行器協助步行。

註冊物理治療師馬匯樑

註冊物理治療師馬匯樑

換人工膝關前 或可試注射透明質酸
有很多患者在接受手術前,都想以其他方法補救,例如物理治療。註冊物理治療師馬匯樑表示,「膝關節有嚴重退化問題或變形,步行、上落樓梯、工作等都有嚴重痛楚,影響日常生活,若嘗試過保守治療,例如藥物和物理治療都沒有改善下,經骨科醫生檢查後若適合,便可能建議病人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注射透明質酸,可以是在關節炎未到最嚴重時的一個選擇。」

馬匯樑指手術前,病人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痛楚,可做一些止痛消炎消腫物理治療,繼續減輕病人的痛楚;手術後,骨科醫生會指引物理治療師患者步行可以受多少力度,物理治療師檢查後會選擇合適助行器,教育病人如何步行和作起居飲食的動作,例如上落床、如廁等技巧。

「一般術後的復康治療期都需要兩至三個月,正常的情況下病人膝關節應該可達到一定活動水平,有功能性的活動幅度和力度支持一般簡單的日常活動。」但馬匯樑指部分長者可能仍要使用助行器;而復康治療期後,患者亦需繼續肌肉訓練和功能性訓練,以保持膝關節功能。


按足指示做物理治療 
馬匯樑認為,「運動治療十分重要,包括肌肉訓練提升肌力,關節活動運動以提高活動幅度,平衡力訓練和步行訓練等,可提升膝關節功能,令患者盡快投入正常生活。」然而,他指術後每個時段所需運動不同,物理治療師會按情況,度身訂造一套合適運動治療,助患者盡快投入正常生活。

物理治療和復健運動雖然重要,但病人需要跟足骨科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的指引,運動治療和消炎治療期間,要自我留意膝關節情況,傷口或關節不適要立即求診。「要避免做高負擔動作,例如跑步;而術後初期,外出時盡量使用助行器,因為肌肉未必足夠應付步行動作。」馬匯樑補充。

人工關節都會磨損,因此手術後病人需要好好保養人工關節,在工作、運動和康樂活動時要避免重複性、長時間和高碰撞性的動作,例如籃球、足球、跑步等,而一些低碰撞性運動,例如靜態健身單車、游泳、水中健體運動、步行等,可讓患者維持一定體能,有助康復和保持健康。馬匯樑道出重點,「病人最好向主診骨科醫生和物理治療師,詢問哪種運動適合自己的情況。」
 

Ad Block
不論運動或物理治療都一定要跟足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的指示。

不論運動或物理治療都一定要跟足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的指示。

低碰撞性運動如游泳,可有助康復。

低碰撞性運動如游泳,可有助康復。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