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結節 要即切?
港人重視健康,愈來愈多人定期做身體檢查。當發現報告中寫著「肺結節」這3個字,就不禁害怕起來,憂慮是否要做手術切除。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余思遠表示,「患者毋須過分擔心,肺結節只是個統稱,不是每個個案都急須開刀。」
余思遠指,肺結節只是一個影像學的描述,在電腦掃描看到的3厘米以下、任何類圓形且密度較高的不正常陰影,都可以此稱之,「就如生果只是統稱一樣,可以是清甜的蘋果,也可以是味道濃烈的榴槤。所以將肺結節想得太好或太壞,都不是太恰當。」

余思遠醫生指肺結節是影像學描述,並非疾病名稱。
成因眾多
事實上,形成肺結節有很多不同的病因,余思遠續指,「可以是良性或惡性腫瘤;也可能是感染,如肺癆菌、真菌;又或自體免疫病攻擊肺部,亦可以是血管、氣管結構異常,甚至單純是吸入了污染物或刺激物,令肺內淋巴結有些發炎,都可以形成掃描中見到的結節。」雖然小至3、4毫米的結節一般不會太擔心,不過余思遠強調,患者要知道肺結節是一個描述而不是一個病,所以個別患者之間診治可以有很大差異。
評估風險高低
看到肺結節,最怕原來是癌症,希望及早將之排除,余思遠解釋,「評估肺結節時首先會從大小、密度和形態著手,並結合其他臨床因素,將結節為癌症的可能性分成低風險(<5%)、中風險(5%至65%)及高風險(>65%),再決定下一步如何跟進。」低風險者只需要一兩年觀察一次,高風險則要較頻密覆診,甚至3個月一次,部分情況要進取一點抽組織化驗,甚或直接做手術切除。「不過單憑第一印象評估並不準確,感染也可以長得很像高風險結節,所以我們要每隔一段時間檢查一次觀察其變化,如果消失了就不用理,若出現明顯變大趨勢,則符合惡性腫瘤的生物學表現,就提示醫生要進取一點,抽組織或做手術。」

肺結節可以是淋巴發炎,也可能是感染或腫瘤。
手術必要性和迫切性
由於手術有本身的風險,亦有過度治療的風險,余思遠認為入手術室前應考慮手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必要性取決於這個結節是否像癌症,如上述風險評估方法予以確立;迫切性則是,如果短期內不切除,會否出現擴散的風險。一般來說,8毫米以下的結節,尤其是『磨砂玻璃』密度的,即使是惡性也多數未發展到會入侵和擴散的階段,可能有必要性,但未有迫切性做手術,還有空間選擇先觀察一陣子。這些惡性結節可能還處於惰性期,未有惡性表現,也沒有迫切性去做手術,有變化時才切除也未遲。外科醫生要為病人入手術室前做最後把關,避免他白捱一刀,只為切除一個良性的東西。」
可先考慮抽針
一名中年男士檢查發現右下肺葉出現結節,被多番告知要盡快做手術切除。當時余思遠看到電腦掃描影像,覺得相對癌症更加似肺癆,於是與團隊討論不如先抽組織化驗;如屬肺癆,治療會簡單得多,也不用做手術。向病人解釋過各選項的利弊、手術併發症和後遺症,病人知情後仍選擇做手術,術後化驗結果是肺癆,沒有癌細胞。余思遠指,「這些個案時有發生,亦提醒我們回歸基本原則,如果影像學上並非高度懷疑是癌症,應考慮退一步,先抽組織化驗其病理,治療方法可以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