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德好倡政府可推行「營養食物券」補貼市民購買如蛋奶等高營養價值食品。
本港7月通脹率為1%,升幅較上月收窄,但市民普遍有感食物價格「高貴」,有調查發現,四成受訪家庭食物開支佔整體開支逾四成;約五成會減少購買食物頻率和數量。近八成人指價格是選擇食品時最看重的因素,重要性遠超食物營養價值。負責調查的組織促請政府、商界及社福界協作,推行營養食物券、設立超市惜食專區及深化賦能烹飪及飲食教育;從根本上轉變援助模式,共同守護市民的飲食健康與生活尊嚴。
「食德好」於6至7月訪問358名低收入家庭及長者,結果顯示,雖然62%人表示食物開支對比去年增加,但66.8%購買的食物總量卻沒有變化。組織指,反映市民正陷入「錢用多了,食物分量卻沒變」的困境。42.8%人的食物開支已佔其家庭總支出超過四成。
食品價格上漲,但在經濟不景下收入沒有相應增加,市民購買食物時,79.6%受訪者將「價格」列為選擇食品時最看重的因素,其重要性遠超「營養價值」(50.6%),重視「營養價值」的受訪者顯著下降10.11個百分點。
為想方設法節省支出,約五成人會經常留意特價(57.5%)和轉買平價貨品(55.9%),49.4%人會減少購買數量或頻率。若食品價格持續上升,45.3%只能犧牲食物的質量和數量。
食德好項目經理盧珏珊指,當一日三餐都成了精簡壓縮的對象,這不僅是個人層面的營養不足問題,長遠更會增加市民患上慢性病的風險,無可避免加重未來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
組織促請政府、商界及社福界協作,政府可推行「營養食物券」精準補貼市民購買新鮮蔬果、蛋奶等高營養價值食品;商界特別是大型連鎖超市,設立「惜食專區」,可減少臨期食物浪費、市民亦可以實惠價錢購買食物;社福界可深化「賦能烹飪及飲食教育」,開辦更多切合基層需要的烹飪及預算管理工作坊,將能力真正交回市民手中。
另外,食德好昨宣布正式啟動「食德有營過中秋 2025」,包括動員企業員工,以公司或部門為單位,籌集米、麵、麥片、罐頭等指定的營養健康食物,為弱勢社群的節日餐桌「加餸」;即日起至10月1日在全港設立多個公眾回收點,收集市民及企業捐贈的月餅及節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