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層劏房家庭兒童營養不良 機構促增營養諮詢設食物券 社會調研七成半因經濟拮据捱劣食
經濟富裕致有兒童面對營養過剩、過胖等健康問題;相對而言,本港居於不適切居所的約3.4萬名兒童,則情況相反!有調查發現劏房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因家人經濟水平、工時不穩定等因素,導致難以獲得均衡膳食,營養攝取量不足情況普遍。另一同類調查亦發現,七成半居劏房基層家庭因經濟拮据而未能為子女提供衛生署建議的食物攝取量,以及劏房環境欠理想而窒礙攝取均衡飲食。有機構建議政府可協助基層劏房家庭,為他們提供更多營養資訊。
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本港在2021年共有約3.4萬名15歲以下兒童,居於劏房等不適切居所。世界宣明會及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去年6月至今年1月期間,訪問520個家中有介乎2至11歲兒童的劏房住戶,發現他們普遍對「健康飲食金字塔」的認知偏低,針對奶類和蔬菜類食物的攝取量,分別只有一成三和兩成三受訪家庭達標。

營養攝取均衡對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鍾式明攝)
憂「垃圾食物當正餐」成習慣
這項調查結果顯示,劏房低收入家庭受制於缺乏相關知識、經濟水平和工時不穩等因素,難以為子女提供均衡膳食,包括只能選擇較安全和簡單的煮食工具,烹煮相對簡單的菜式,另有一成三每周在家準備晚膳不足4次,意味有關兒童透過外賣接觸「三高」食物的機會增加。同時,不少受訪家庭的2至5歲兒童,每周最少進食兩次「垃圾食物」,機構擔心長遠會發展成「垃圾食物當正餐」的習慣,甚至延續到6至11歲,影響發育。社福機構民社服務中心今年3月至4月亦透過網上問卷,訪問333個目前或曾居於不適切居所家庭,發現逾六成半均面對不理想的烹調環境,亦有逾四成因欠缺適當儲存空間而減少向子女提供魚類、奶類、豆奶製品等營養食物。調查並發現,有受訪家庭因居住空間限制只能快速烹飪,導致食物種類單一、引發偏食問題。同時,調查發現七成半受訪家庭因經濟拮据,未能為子女提供衛生署建議的食物攝取量,節省開支方面有逾七成半家庭因經濟壓力,經常購買即食麵、罐頭等可長期存放食品,長期食用容易導致營養不足、肥胖和慢性疾病。

世界宣明會發現,受訪劏房戶普遍對「健康飲食金字塔」的認知偏低。
長期營養失衡致瘦矮便秘
化名小美的8歲女童來自基層劏房家庭,因父母工作忙碌和居住環境非常狹窄,使她每日五大食物種類攝取量均不足,其中金字塔建議攝取量為兩份的奶類,她日常只攝取到0.5份。營養師其後與小美父母制定飲食策略,如早餐以三文治取代白麵包,以及由母親用不同方法烹調多種不同蔬菜,營養攝取量終大幅改善。
與8歲女兒居於板間房的家長Sindy,就提到單位本身需要與5戶共用廚廁,由於缺乏抽風系統,烹飪僅以蒸或焯菜為主,並通常在街市收檔後購買平價蔬菜、甚少購入較昂貴的食材如魚類,煮食單一導致女兒長期營養不均衡,出現偏瘦、偏矮和便秘問題。Sindy指,女兒早前會見營養師時,僅獲籠統建議稱「食多啲肉啦」而沒有針對性,未有了解女兒因住屋環境或其他因素,造成目前的健康狀況。她直言「鬼唔知阿媽係女人咩,冇錢嘛,點樣買營養食物俾佢呢」,希望政府可為基層兒童配對固定一對一營養師諮詢及跟進服務。

梁穎恩估計,約七至八成居劏房的兒童均營養攝取不足。
建議增營養諮詢設食物券
社區營養師協會主席梁穎恩表示,據其觀察估計約七至八成居劏房的兒童均營養攝取不足,但不少家長在孩子出現生長遲緩等嚴重情況始發現,反映他們營養不良問題長期受忽視。她認為,政府未來應協助基層劏房家庭掌握更多資訊,以及提供更切合他們需求的營養諮詢服務。她舉例說,曾經接觸過一名偏食導致蔬果攝取量長期偏低的小學生,甚至因便秘屙血而要到醫院求醫,該學生其後獲營養師建議食用桃膠燉雪耳和蓮藕粉、多食蔬果,成功改善便秘情況。民社服務中心就建議,政府可為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兒童提供免費營養早餐及牛奶券計劃,減輕基層家庭的食物開支,同時增加兒童營養攝取量,又認為可增撥資源予公營醫療單位,為基層兒童設立免費或可負擔的營養諮詢服務,或將地區康健中心的兒童營養諮詢服務恆常和普及化、在基層地區增加更多社區藥房並提供直接健康支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