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VE團隊發揮商業推廣的專業知識及技巧,舉辦連串線上線下活動,進行理財教育。(VTC圖片)
詐騙陷阱日新月異,一不小心或會導致人財兩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商業系學生組成「血汗錢關注組」,利用課堂所學到的商業推廣知識,策劃連串線上線下活動,包括主題嘉年華、直播分享、防騙工作坊等,以推廣審慎理財及防騙知識。成功於來自13所大專院校的21隊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由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與聖雅各福群會合辦「個人理財大使計劃2024/25」比賽金獎。
IVE基礎課程文憑(商業)的郭嘉敏(Kaman)和鍾冠衡、演藝及文化管理高級文憑的張家聰和賴雅思,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及人才分析高級文憑的何浩繁(Alan),受家人曾與騙案擦身而過的經歷影響,深明詐騙陷阱無處不在。團隊期望向同儕推廣防騙,並在活動中邀請專家拆解青年人於求職、網戀、消費及投資時會遇到的詐騙伎倆,分享理財正確心態,於兩個月內合共吸引超過2,300人次參與。
退役探長直播教路拆解騙徒伎倆
IVE團隊於年輕人常用的通訊及直播軟件Discord設立防騙交流平台「恐怖熱線」,收集同學們的被騙經歷,並邀請具多年辦案經驗的退役香港警察刑偵探長分析案例及實時解答同學的疑問。成員Alan表示:「我們認為透過Discord直播方式連繫年輕人,並由專家參與直播是有效的宣傳推廣方式,專家可以即時分享偵查經驗,拆解騙徒慣用手法及用語,並針對年輕人常遇到的騙局解構受害者心理,提供實用的防範建議。
團隊亦運用問卷設計及數據分析技巧進行調查,發現不少曾直接或間接遇到騙案的同學,事後會出現不信任他人或怪責自己的負面情緒。有見及此,他們在「恐怖熱線」直播中邀請了資深社工分享面對騙案時處理及疏導情緒的方式。成員Kaman分享:「我有親友曾誤信騙徒指友人被困『KK園』而向騙徒匯款,另一成員的母親亦曾因電話帳戶被盜用而招來親友怪責。相比蒙受錢財損失,受害人往往會因憂慮連累親友而感到壓力。因此,我們在設計活動時不僅想提醒參加者勿墮陷阱,亦希望讓騙案受害人透過與人傾訴抒發情緒,治療無形創傷。」
此外,團隊更與警務處反詐騙協調中心合作,安排警方的「逃出騙洞」宣傳車到IVE校園推廣反詐騙訊息,配合同學策劃的互動遊戲及展板介紹最新詐騙手法,鞏固同學的防騙知識。負責帶領同學的IVE(觀塘)學生發展處項目主任陳灝婷讚賞「血汗錢關注組」的活動成果,並引述有學生參與相關活動後了解到騙徒慣用手法,其後接獲騙徒有關「洗黑錢」的電話後能冷靜分析,避過陷阱。她補充:「學生發展處一直關心學生的危機處理及排解負面情緒的能力,我們鼓勵學生參與各類活動提升防騙意識。校方將採用『血汗錢關注組』的教材融入全人發展活動當中,助學生建立良好理財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