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周一開學,學童或會因長假期結束,須重新適應上學生活而出現壓力。(資料圖片)
開學日將至,學童壓力或會伴隨着長假期結束接踵而來。當要重新適應開學後的轉變甚至是新的環境,學生們將面對不同的情緒困擾,除了學童須放鬆心情,有小學校長更認為家長與學校均責無旁貸,多方面協助學童享受校園生活,掌握輕鬆學習讀書策略,才能令孩子喜歡上學,成績取得進步。文:陳穎琳、攝:蘇文傑
本報記者在街頭訪問學童對開學的看法,不少學童皆表示期待。有家長表示,近年暑期作業只有小量的題目和寫讀書報告等,多為親子任務冊,內容如讓孩子走到超市找兩件產品比對價錢,或是與家人一起煮糖水等。亦有家長形容兒子入學時比其家姐剛入小學時功課量減少;惟學習壓力依然沒改變,「(量)雖然少了,但有些練習題是必需,如數學練習,若沒有足夠練習,便難以應付考試。」
校長:掌握學習攻略毋須硬背
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校長林德育認為,教育局近年在家課指引政策上,下了點功夫,學校亦在家課上作出調節,盡量每天約1小時內完成,亦會減少抄寫。他強調,讀書過程不只是硬背,更重要是掌握學習「攻略」,即明白學習背後的含意,「部分小朋友即使頻繁補習也不一定拿取高分,其實是因為他未能理解背後的原理。」他表示,做家課、練習等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到學習的技巧和策略,如閱讀理解看段落大意需要找出中心句,也要適時讓家長知道老師出卷背後想考驗的能力,幫助家長協助學童溫習。
心理學家:家長群組或成壓力
不少學校已改變了教育方針,但減少功課量卻不代表學習壓力減少。臨床心理學家黃沛霖直言:「香港始終是一個競爭性高的環境,整體來說華人都以分數為重。考試始終要考,這是量度表現的標準,故無論是實際上或無形的壓力仍存在。」黃沛霖指,若周遭對孩子的期望仍高,即使學校減少功課,家長仍會在其他方面為孩子「補底」,即補習或補充練習等,最終孩子們的壓力沒有減輕。
黃沛霖續指,除了來自教育制度、學校和家庭的壓力,學童亦有面對社會的整體壓力。「人人都說小朋友要贏在起跑線,家長對他們有一定期望。」父母的期望可能來自家長群組,黃沛霖認為,「(家長群組)一定會有影響,甚至可能是最主要原因。看到其他孩子在學甚麼,很有可能影響家長心態,擔心子女『蝕底』,自然會給予壓力或安排更多活動予小朋友。」
尋找興趣 與讀書雙軌並行
他提醒家長應了解小朋友的需要和興趣,「譬如隔壁是彈豎琴的,但兒子對豎琴或音樂完全不感興趣,若強加到孩子身上,不僅影響其自信心,更有可能影響親子關係與學業。」他強調,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亦不是所有東西都要做到最好才算成功。「不需要甚麼都學,把時間塞滿,應讓孩子尋找自己喜歡的活動、興趣,與讀書雙軌並行。」他更建議父母讓小朋友學習獨立,「自動波」讀書、思考,只在其做決定的過程中陪伴和溝通,充當領導的角色,慢慢地讓小朋友學懂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