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收到陌生電話短訊,倍加小心。
分手後,他卻乘虛而入,這不是狗血劇爛情節。警方指,網購平台拼多多與香港順豐速遞早前宣布終止合作後,有騙徒「乘虛而入」,假冒速遞公司發釣魚短訊,聲稱快遞上門時無人,或電話無人接聽,伺機詐騙。有市民誤墮陷阱,失款138萬元。
警方自本月至今接獲超過65宗釣魚騙案,損失逾500萬元,過半數與速遞公司有關。當中有一名男子日前收到假冒速遞公司發出的釣魚短訊並附有電話號碼,按指示致電查詢,獲告之事主有一件包裹因已損壞可作退款。
其後一名訛稱是「工商銀行客服專員」聯絡受害人,要求他在一個虛假銀聯網頁內輸入支付寶戶口資料,待事主提供資料後卻指戶口無效,並要求他用銀行戶口轉帳作驗證。最終事主分5次轉帳超過44萬元至對方指定戶口。
騙徒發現在事主身上「有利可圖」,再訛稱未能驗證事主戶口,並兩度安排與事主會面,期間事主交出全部7間實體信用卡作戶口驗證,因發現被刷走94萬元,並與對方失聯,始知受騙,事主兩日內共失138萬元。
警方指,釣魚騙案不斷變種,騙徒以不同藉口要求事主交出銀行或信用卡等資料,例如取消保險、退款,甚至要求見面,降低市民警覺性,呼籲市民如遇相關情況須加倍留神。如有懷疑應聯絡官方機構查詢,亦可在守網者網站用「防騙視伏器」或手機版「防騙視伏App」,輸入可疑網址評估風險。
通訊辦早前已推出「短訊發送人已登記制」,以協助市民識別短訊發送人的身份,減少詐騙風險。已獲認證的發送人會使用以「#」號開頭的短訊發送人名稱發出短訊,目前政府部門、法定機構、銀行業、電業和保險公司等均已參與。但有關方面亦提醒即使短訊來自「#」號開頭的發送人,應保持警覺,必要時可查閱登記冊或聯絡相關機構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