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10-23 18:02:17

醫健通2500私家醫生有能力上傳病人紀錄 政府推資助鼓勵業界參與

分享:
林冰冰(左二)說,至今有三成私家醫生有能力上載病人紀錄至醫健通;林思睿(左一)及林永和(右一)均稱查閱較完整病歷有助他們診症。(羅庸軒攝)

林冰冰(左二)說,至今有三成私家醫生有能力上載病人紀錄至醫健通;林思睿(左一)及林永和(右一)均稱查閱較完整病歷有助他們診症。(羅庸軒攝)

政府醫健通推出多年,一直鼓勵私營醫療機構和私家醫生上載病人紀錄。醫務衞生局推出認證計劃,嘉許已達技術要求、有能力上傳紀錄至系統的私營醫護提供者,至今有約2,500名私家醫生具備相關能力,認證同時讓市民揀選能上傳紀錄至其個人醫健通戶口的醫護提供者。當局並推出資助計劃,支援私家醫生轉用能接通醫健通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冀參與私家醫生人數未來一、兩年有明顯增幅。

本港有約2,500名私家醫生已具備能力,上載市民的醫療紀錄至醫健通系統。(資料圖片/林俊源攝) 林冰冰希望,未來一、兩年參與西醫人數能有明顯增幅。(羅庸軒攝) 林思睿稱,家庭醫生有能力掌握更多資料後可改善醫患關係。(羅庸軒攝) 林永和希望透過上載資料,使病人擁有完整和終身的醫療紀錄。(羅庸軒攝) 本港有約2,500名私家醫生已具備能力,上載市民的醫療紀錄至醫健通系統。(資料圖片/林俊源攝)

推每月500元資助計劃鼓勵參與

本港市場上有5個已連通醫健通系統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覆蓋七、八成私家醫生,連同個別醫療機構的自家系統,目前全港九成醫生已登記使用醫健通。不過,醫務衞生局指私家醫生主要仍是取覽資料而未有上傳,現只有約三成私家醫生,即約2,500人具備上傳病人紀錄到醫健通系統的能力。醫衞局推出認證計劃,以金、銀、銅三級嘉許已達相關技術要求的私營醫護提供者,並設醫務化驗中心和放射診斷中心的專屬標誌,分辨可上傳紀錄的醫療機構或醫生。至今有逾180個私營醫護提供者獲得認證,涉及約2,500名私家醫生、遍布約740個醫護服務地點。市民可透過醫健通程式和網站搜尋認證醫療機構,相關醫護服務地點亦會張貼認證標誌。

adblk5

為鼓勵更多私營醫療機構參與上載紀錄,醫衞局又推出支援計劃,每個申請資助的醫護提供者或醫療機構,最多可為50名合資格醫生申請每月500元資助,最長12個月,期間他們要採用或更新至市場上5個已連通醫健通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資助期內須持續上載紀錄。醫衞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林冰冰指,目前較常見上載的紀錄包括藥物紀錄、化驗報告、針卡等,下一階段是鼓勵更多私家西醫上載紀錄,冀未來一、兩年參與人數能有明顯增幅,「最終當然想所有醫生參與。」

家庭醫生林思睿及林永和均表示,部分病人未必能清楚交代過往病歷,如果能在醫健通查閱病人較完整的紀錄,包括藥物敏感等,有助他們更準確診症。林思睿稱,有能力掌握更多資料後可改善醫患關係、使病人更相信家庭醫生,「病人依從性會大好多」,林永和就覺得診症時安心很多,「政府醫生有時都唔知私家發生咩事(診症紀錄)」,希望透過上載資料使病人擁有完整和終身的醫療紀錄。

強制要求上傳資料條文「備而不用」

私隱問題方面,林冰冰指醫健通有如個人銀行戶口,由市民全權管理,醫護提供者要先取得病人授權才可取覽其醫療紀錄,並只有在診症期間或進行相關醫療程序的醫生才可查閱紀錄,期間病人會收到短訊通知資料正被查閱。另外,立法會今年7月通過《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條例》修訂,賦權醫務衞生局局長可在必要時,要求私營醫療提供者強制上傳病人的重要健康資料到醫健通。林冰冰重申條文是「備而不用」,現階段會集中在解決業界技術問題,形成一種協助市民整全病歷紀錄的文化,日後才會再評估是否有需要執行。

adblk6
衞生防護中心9項注意衞生防流感建議。(《am730》製圖) 衞生防護中心9項注意衞生防流感建議。(《am730》製圖) 衞生防護中心9項注意衞生防流感建議。(《am730》製圖) 衞生防護中心9項注意衞生防流感建議。(《am730》製圖) 衞生防護中心9項注意衞生防流感建議。(《am730》製圖)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