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7-07-03 06:00:00

防沙降溫成本低 非沙漠膠樽建屋環保兼實用

分享:

布雷卡用6,000個膠樽建成「膠樽屋」。(互聯網)

布雷卡用6,000個膠樽建成「膠樽屋」。(互聯網)

膠樽常被指為廢物污染地球,但非洲阿爾及利亞一名工程師創新地在難民營循環再用6,000個1.5公升膠樽,取代磚石建屋,不但環保、成本低,亦可防雨及降溫,其圓形設計的房屋更可防止風沙積聚。聯合國難民署已撥款5.5萬歐元(約50萬港元),將「膠樽屋」推廣至當地其他難民營。

該國廷杜夫省(Tindouf)的撒哈拉難民營區位處沙漠,夏天氣溫高達攝氏50度。27歲工程師布雷卡(Tateh Lehbib Braica)曾在大學修讀可再生能源,去年水浸用膠樽製屋頂,因而受啟發,開始建「膠樽屋」,被當地人戲稱為「瘋狂膠樽人」。他指開始時決定為居難民營的祖母興建更舒適的家,但不被鄰居看好,「我從小住在曬乾磚建的房屋,屋頂由導熱體的鋅板鋪設,我和家人需承受高溫、大雨及沙塵暴,有時屋頂甚至遭掀起。」

adblk5


布雷卡的「膠樽屋」建好後,令民眾刮目相看。傳統曬乾磚屋在暴雨下有崩塌危機,方形設計亦易積聚沙塵,但「膠樽屋」一改缺點,其牆壁由裝滿沙子的膠樽,以及混合水泥、泥土和稻草建成,結構堅固。其圓形設計則可防止風沙積聚,外牆塗上白漆可減少多達九成太陽照射,有效隔熱。房屋有雙層屋頂,而2個窗戶設於不同高度,有助空氣流通,相比其他傳統房屋室溫減少攝氏5度,而且只需4名工人和1星期便建成。


助弱勢社群安居就業
「膠樽屋」獲選為聯合國難民署的先導計劃,將推廣至省內另外5個難民營,為殘障人士、精神病患者等弱勢社群多建25間屋。當地難民署代表布克哈利(Hamdi Bukhari)讚賞計劃創新,「不單有利當地居民,還助民眾就業及保護環境。」

adblk6
只需4名工人1周內即可建成。

只需4名工人1周內即可建成。

請你飲屈臣氏咖啡 + 送咖啡豆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