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茶餐廳|早期卡位是相睇勝地? 水上人結婚在茶餐廳擺酒?
炎炎夏日,開着冷氣,歎一杯透心涼的飲料,實乃賞心樂事。在家用雪櫃和冷氣未普及的年代,要滿足上述兩個願望,就要去冰室。
冰室可說是茶餐廳的前身。今天隨着處可見的茶餐廳,其實是舊日冰室和餐室的「混合體」。早期的冰室和餐室有明顯分工,冰室僅提供飲品、三文治等輕食,餐室則可供應炒粉麵飯及小菜。及至1950年代,集兩者之長的茶餐廳才開始流行,逐步發展成香港獨有的美食文化符號。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卡位竟是舊日相睇勝地?
茶餐廳卡位是最受食客歡迎的座位,優點是自成一角,坐得舒適。
根據中華廚藝學院出版的《老港滋味》,香港第一間設有卡位的餐廳,是昔日開設於中環威靈頓街99號D的「威靈頓餐室」。當時餐室的卡位椅背比今天的卡座高很多,達到6呎2吋。據說店主是刻意把卡位佈置成火車車卡的模樣,還有布簾可供拉合,私隱度高。

王家衞的電影《花樣年華》中,周慕雲(梁朝偉飾)與蘇麗珍(張曼玉飾)在餐廳幽會的經典場面,也是在卡位展開。電影取鏡地為已結業的銅鑼灣金雀餐廳。(圖片來源:網上劇照)
有指這種設計深受當時的食客歡迎,原因是上世紀中,社會風氣仍然保守,女性拋頭露面,很易招人話柄。私隱度高的卡位,顧全了傳統女性的顏面;正因如此,當時的卡位更被視為熱門相睇勝地。
後來這種卡位設計被很多冰室和餐廳仿傚,成為現代茶餐廳的指定設計。不過隨着香港租金飛升,茶餐廳為加快客人流轉,很多時要求客人在繁忙時間搭枱。在狹窄卡位四目交投,親密進食,形式現代茶餐廳的另一道風光。

為何冰室叫冰室?箇中緣由有二:其一是昔日很多家庭都沒有冷氣機,想涼冷氣便要到冰室;其次是那時流行到冰室吃刨冰消暑,紅豆冰和菠蘿冰是一些例子。圖片攝於80年代黃大仙徙置屋邨內一間冰室。(圖片來源:香港記憶)
樓上雅座為何買少見少?
以前很多冰室都設有「樓上雅座」,這是由於舊時的建築物樓底較高,一般有20多呎,可以加建閣樓,善用空間。雖然到「樓上雅座」進食需要額外收費,但一些情侶或帶小孩的家長都不介意多付一點,前者追求寧靜,後者則想避備小孩亂撞被滾水熱茶燙傷,遠離草根食客的粗言穢語。不過由於政府在80年代修改消防條例,閣樓雅座已買少見少。
油麻地水上人結婚 茶餐廳擺流水宴?
香港男女結婚多會選擇在酒樓或酒店設宴,招待親朋好友。但在上世紀60年代,社會未流行聯婚,男女家會分開宴客。位於油麻地廟家的老字號茶餐廳美都餐室,就是油麻地避風塘一帶水上人的擺酒之選。
當時水上人的酒席會多以流水宴方式舉行,菜式與現代酒席相似,一般有8道菜,每席介乎130元至150元。《香港老舖記錄冊》引述,其時的婚宴菜包括有乾煎蝦碌、五柳鯇魚、蒸雙紅斑、魚翅、全鴨、菜膽雞等。由於美都餐室佔地兩層,婚宴期間地下一層更可充當麻雀房,讓親友一邊打牌,一邊閒話家常。不過隨着70年代開始流行男女聯婚,婚宴規模擴大,新人大都改到酒樓進行婚宴,餐室擺酒逐漸寫入歷史。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