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署月底將推出的「社區牙科支援計劃」,領取長生津、獲醫管局減免醫療費用等合資格弱勢社群人士,每半年可以接受資助牙科服務一次,包括口腔檢查、X光檢查等,以及最高每隻牙50元行政費的補牙或拔牙名額。計劃由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在全港各區共有77間牙科診所服務點,參加者需要自行與診所聯絡。另外,衛生署牙科街症服務下月1日起會增加派籌名額,整體增幅接近三成。
明年接替關愛基金牙科資助項目的社區牙科支援計劃,將於本月26日推出,對象同為經濟困難弱勢社群。衛生署與32間非政府組織合作,提供口腔檢查、牙痛藥、X光檢查和3個補牙或拔牙配額,每180日可申請資助一次。參加者須持有香港身份證和醫健通戶口,並要符合特定受惠資格,包括社會福利署轄下長者生活津貼、長者社區券第二級共同付款級別、「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或「家居支援服務」(第一或第二級別收費、第一或第二級共同付款級別),以及獲醫管局減免醫療費用的病人。計劃預計可額外提供現時牙科街症服務最少兩倍名額,即每年約4萬人次。
觀塘區服務點最多
計劃在全港共有77個牙科診所服務點,有13間在觀塘區,其次是油尖旺區10間、葵青區8間,南區、北區和屯門區僅各有一間。衛生署社區牙科服務高級牙科醫生王詠詩承認,分布受參與組織開設診所的位置局限,署方會持續監察服務情況和使用量再作調整,並希望透過機構社區網絡,找出更多需要牙科服務的弱勢社群。參加者可瀏覽計劃網站,尋找並直接聯絡牙科診所預約首次診症日期,然後帶同證明文件正本就診,180日限期會在首次到診日起計。
成本方面,補牙或拔牙服務每隻牙要收50元行政費,獲醫管局全數減免醫療費等病人,會由政府全數代繳,而衛生署亦會按個別項目,向相關非政府機構提供相應資助金額。衛生署牙科服務主任顧問醫生許美賢補充,綜援受助者本身已合資格向社署申請較全面的牙科治療津貼,該計劃同時涵蓋鑲固定假牙、移除牙橋或牙冠等,服務範圍更廣。

許美賢(中)稱,衛生署牙醫短缺情況最近一年有改善;右為王詠詩。(歐迪栢攝)

牙科街症名額下月起增加近三成。(資料圖片)
6月起9牙科診所增三成街症名額
另外,衛生署過去一年有逾65名新入職牙醫,包括9名有限度註冊牙醫,在職牙醫實際人手比例已增至81%。許美賢表示,因應牙醫人手短缺情況過去一年持續改善,9間牙科診所下月1日起會增加每節街症時段派籌名額,合計增加近三成,其中九龍城、觀塘和堅尼地城有節數達55個名額,料全年名額會由2萬個,增至2.4萬到2.6萬個。她續說,屆時每年服務弱勢社群的牙科服務名額,連同街症及支援計劃可多達6萬個。
社區組織促酌情處理180日資助期限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支援計劃比街症有較多新的預防性服務,相信會受有經濟困難街坊歡迎,但指領取長生津、社署資助和醫管局費用減免的人多達100萬,認為4萬個名額未必夠。他又說,部分市民或留意到計劃才留意牙齒健康,導致有多於3隻牙要治療,卻發現須相隔180日始能再獲資助處理,「會有負面觀感,一喺社群傳出就會影響參加意欲」,建議可作彈性和酌情處理,如非政府機構評估病人情況緊急後,可在資助下處理多於3隻牙。
立法會議員楊永杰表示,涵蓋服務並不包括鑲牙,變相在接替關愛基金牙科資助項目後減低對長者的支援;又指鑲牙費用貴,醫療券亦不足以支付全數費用,建議進一步與非政府機構探討提供鑲牙服務,同時可將洗牙納入資助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