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四年級生黃頌勤、立法會議員(新界北)張欣宇、香港工程師學會秘書長薛永恒、中建香港人才總監廖凡微,及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三年級生許崇熙。
隨著北部都會區連串核心基建陸續上馬,未來5至10年將迎來建造高峰期。然而根據香港工程師學會的統計,每年全日制學士學位工程科畢業生,不足一半會投身行業之餘,甚至入職者約四分一人選擇轉行。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下稱:中建香港)重視本港工程人才短缺,早前舉行分享會,由中建香港人才總監廖凡微闡述人才策略,並邀請香港工程師學會秘書長薛永恒和立法會議員(新界北)張欣宇探討業界挑戰與機遇,會上兩位參與建築科技考察團的大學生,回顧活動體會。
「雙百」青年人才發展 「5+3+X」培育架構
中建香港近年通過系統化的人才培育計劃,致力吸引「Z世代」投身行業,為建造業注入新動力。廖凡微認為,中建香港的人才策略理應更前瞻,遂於2021年起推出「香港『雙百』青年人才發展計劃」,「於每年招聘中吸納至少各100名畢業生和實習生,分別給予就業和實習機會;亦承諾提供清晰晉升和發展藍圖,讓學生於6至8年後能擔任項目管理層。」她又指為協助他們職涯規劃構建全人發展,提出「5+3+X」培育架構,提供如導師責任制、建築科技實踐等「5」大專門發展配套,配合大灣區就業機會等「3」大特色學習體驗,連動「X」的青年自發主導活動,增強其對工作的歸屬和成就感。
廖凡微(右)認為工程屬於以人驅動的行業,中建香港孕育和保留人才責無旁貸。
建築科技考察團 學生大開眼界
為了讓學生實地了解中國在智慧建造與高端製造領域的前沿成就,公司進一步推出「中國建築香港學生成長計劃」,去年起舉辦建築科技考察團,邀請各大專院校的工程系學生,於去年12月和今年8月分別出訪北京與上海,拓闊視野。參與了兩次考察的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四年級生黃頌勤表示,令他最難忘的是運用混凝土組裝合成(CMiC)建築法於老區重建。「北京市西區樺皮廠胡同8號日久失修變成危樓。利用MiC將樓宇預製品如砌積木般,縮短至僅3個月重建,減輕原區安置、街坊遷徙的影響。我覺得香港舊區重建也能借鏡。」
就讀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三年級生許崇熙則參與了上海考察團,令他體驗最深的是地下岩土工程。「參觀了上海交流大學建築創新實驗中心,了解上海市地下城發展的進程,原來城市面積擴張不止向上發展一途。」該次經驗亦啟發他增加對本港岩洞工程的興趣。上海考察團為期四天三夜,學生還實地了解另一利用MiC舊區活化的田林路項目、觀摩了全球最大自動化碼頭洋山深水港及國產航機C919廠房,見識工程於不同場景的應用。
黃頌勤(左)與許崇熙(右)均對組裝合成建築法深感興趣。
薛永恒:捉緊機遇 保持好奇
張欣宇:說好香港工程
隨上海團出訪的薛永恒,以及去年隨北京團的張欣宇,亦趁分享活動探討本港工程發展。薛永恒表示香港基建設施的全球競爭力一直名列前茅。「老一輩著重工匠技藝,但近年業界積極應用創新科技,如建築資訊模型BIM作工程規劃、MiC提升施工效率、建築機械人取代重覆且厭惡性的作業等,為大勢所趨。」他認為要保持競爭力,必須吸引入行。「科技賦能令學生覺得工程『好玩』。感興趣之後他們更要保持好奇,勇於探究,才能融會貫通課程所學,實踐落地。」張欣宇認同說法,指建築科技能減低施工時不同專業的磨擦。「香港工程師向來受內地尊重,適逢北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核心工程上馬,是發揮香港工程品牌價值,說好香港工程的最佳時機。」他呼籲學生抓緊工程新階段,學以致用發揮所長。
薛永恒(右)表示運用建築科技能有效減低工友之間的磨擦。張欣宇(左)表示認同。
(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