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道|津門創科夢】穿梭古今築夢未來 方樹泉學子登航母探尖端科技
暑假已經結束,位於油麻地的東莞同鄉會方樹泉學校的同學們,在暑假開展了一次難忘的境外遊歷。作為一直積極推動資優教育的學校,學校致力提供不同的平台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展現潛能,而這次由亞洲STEAM教育協會及小小科學超人團隊聯辦、為期六天的「天津STEAM X 歷史文化探索之旅」,無疑是最生動的實踐。二十五名學生在曾英賢校長帶領下,從課堂走向真實場景,在科技與歷史的交匯處,上了一堂又一堂STEAM實境課。
天津作為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不僅擁有六百餘年的深厚文化底蘊,更是先進製造研發與科技創新的重鎮。這次旅程緊扣STEAM教育與歷史文化雙主線,讓師生深入感受傳統與現代在這座北方經濟文化重鎮的交融互鑑。從航母甲板到實驗室,從智能駕駛到非遺體驗,學生們在行走中探究,在體驗中學習,不僅實地參觀多個高科技企業與體驗館,更深入體驗傳統文化和非遺項目,全方位認識天津的多元面貌。

從甲板到深海:克服恐懼垂直潛降3米 親探航母與潛艇核心艙
天津泰達航母主題公園作為本次遊學團的重點核心,為師生帶來前所未有的國防教育體驗。香港學生很少機會能夠親身走進航空母艦,在亞洲STEAM教育協會及小小科學超人團隊的安排下,今團師生一起登上基輔號。這艘全長273米、排水量超過四萬噸的蘇聯時代巨艦,令初次登上甲板的同學們驚嘆不已:「哇!站上去真的很震撼,我們變得好渺小,這裡大到仿佛走一天也走不完。」我看著他們仰望著一比一復刻的導彈發射器、反艦導彈和艦載火炮,不斷按下快門,彷彿置身於一座鋼鐵迷宮。
除了在甲板上零距離觀察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和艦載機起降系統,同學們更在導賞的帶領下深入航母內部,依次參觀了艦島指揮塔、飛行控制室和作戰情報中心,認識海軍官兵如何在艦上生活、作息與作戰。在艦載機庫內,同學們驚嘆於龐大的飛機升降機和維修平台,近距離觀察到Ka-25反潛直升機的實體展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進入航母核心區域——作戰指揮中心,這裡完整保留了原裝的雷達顯示屏、聲納操作台和武器控制面板,佈滿俄文標識的原始儀表設備讓人身臨其境。另外,還參觀了水兵住艙、軍官餐廳和醫療室,透過這些真實場景了解海軍官兵在艦上的日常生活,彷彿穿越時空,感受冷戰時期的軍事氛圍。

最後在烈日當空的甲板上拍下大合照,短短一小時的遊覽,同學已經體會到海上從軍的艱辛,有些同學更滿臉通紅、邊抹著汗邊說:「光是站在甲板已經又熱又曬,海軍能夠在這麼炎熱的環境下保家衛國,真的很偉大!」這一刻,書本上抽象的國防教育變得具體而生動,師生們對軍事科技和海軍生活的認識不再局限於文字和圖片,而是轉化為真切的體驗和感悟。

隨後登場的「航母風暴」表演,以中國海軍勇戰海盜為劇情,爆破場面震撼、打鬥動作精彩,引來同學們驚呼連連。而緊接著由華家班呈現的飆車特技表演,更將現場氣氛推至高峰——汽車極速飄移、兩輪行駛等,猶如現實版《狂野時速》,引得學生們尖叫不斷。在高溫下,曾校長更特意為大家送上冰凍雪條,為這趟熱血體驗再添一份清甜回憶。

最挑戰學生勇氣的,莫過於登上353魚雷攻擊潛艇。面對深達3米、垂直的鐵梯,底下的狹窄空間令人望而生畏。同學們一個個緊握冰冷的扶梯,轉身背對艙口,小心翼翼地用腳探尋每一級階梯。我看著他們屏氣凝神、步步為營的模樣,連作為記者的我也不禁感到些許腳軟。
「慢慢來,不用怕!」當同學們正在遲疑,曾校長已經身先士卒,第一個穩步下行,在潛艇內保護向下行的學生。當有同學緊張得快哭時,後面排隊的夥伴們立刻響起此起彼落的加油聲:「加油啊!就快到了!」「你可以的!」這份團結互助的精神支持著大家擁有了踏出第一步的勇氣。整整用了近一個小時,全團師生才成功進入潛艇內部。雖然耗時良久,但每個完成挑戰的同學臉上都寫滿了成就感。有學生事後激動地分享:「向下爬的時候真的很害怕!到達後才發現自己原來真的可以做到。」
在僅容躬身的狹窄空間內,導遊詳細講解了潛艇官兵的工作日常:他們要在這樣悶熱缺氧的環境中連續執勤,負責監聽聲納、操作魚雷發射系統、維護動力裝置,甚至要完成精密的儀器操作。同學們實地考察魚雷發射艙、潛望鏡操作台和僅有狹小床位的艇員生活區,聽到導遊說官兵們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數月之久,不禁對中國海軍官兵的專業精神和堅毅意志產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這一趟潛艇之旅,讓同學們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勇氣與成長的珍貴體驗。

創科體驗:走進領先企業 感受國家科技力量
轉戰比亞迪.迪空間,學生們瞬間從歷史現場跳進未來世界。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軍企業,比亞迪憑藉超過三萬項專利技術,展現出中國尖端產業的實力。導賞向同學們深入講解了三大技術特色:首先是領先的專利佈局,覆蓋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領域;其次是全產業鏈新能源汽車解決方案,從純電動到混合動力,展現了綠色出行的大格局;最後是智慧駕駛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同學們通過實例了解到如何通過人工智能優化能源管理和自動駕駛決策。問到同學們最欣賞的部分,有同學回應:「比亞迪的仰望U8越野車真的很厲害!除了用作越野用途,還能夠涉水,基本上可以當成一艘小船。汽車竟然可以在水面上前進,可以說是汽車工程的一大進步。」
在模擬駕駛體驗區,學生們輪流坐上駕駛座,親身體驗自動泊車與車道保持等前沿技術,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實境演示讓同學們體驗到最新科技。最受歡迎的是AI汽車生成系統,學生們在技術人員指導下,輸入自己的設計需求,看著人工智能即時生成整輛車的設計方案,這種將創意與科技完美結合的體驗,讓許多對汽車設計有興趣的同學樂而忘返。導賞結束後,師生參與了太陽能車工作坊,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小型太陽能車。同學們認真拼裝太陽能板、電機和車架,有學生在完成組裝後興奮地說:「原來太陽能可以這樣直接轉化為動力,書本說的是真的!」
旅程另一亮點便是中源協和生命科技體驗館,這是同學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尖端生命科技。 在換上純白實驗袍的瞬間,一個個頓時化身為「小小科學家」,準備開啟探索微觀世界的大門。在專業導師的帶領下,師生們依次參觀了國際標準的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和無塵實驗室。透過巨大的觀察窗,同學們目睹了液氮罐中凍存的細胞樣本,並認真聆聽講解員說明臍帶血的臨床價值——原來這些寶貴的幹細胞不僅可用於治療白血病、地中海貧血等重大疾病,還能再生為多種組織細胞,為未來醫學帶來無限可能,原本課本中抽象的細胞結構頓時變得直觀而立體。同學們專注地記錄細胞凍存與復甦的過程,有同學感慨道:「以前覺得生物醫學好遙遠,現在能夠親眼見到,才知道科技原來可以拯救這麼多生命!」
最有趣的環節莫過於模擬細胞製作工作坊,同學們運用各種材料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細胞模型,從細胞核、細胞質到細胞膜,一步步還原真核細胞的精細結構。雖然不少同學笑言自己的作品「比較像蛋糕」,但透過動手實踐,大家不僅深刻理解了細胞各部位的功能,更在歡聲笑語中體會到「動手做」的真正意義——遊學團的學習過程原來可以這麼好玩和深刻!讓生物醫學的種子悄悄在同學心中生根發芽,更有同學表示:「希望未來也能像這裡的研究人員一樣,成為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的科技人才!」
校方將繼續推動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 鼓勵學生多元發展
這趟旅程或許短暫,但在這些年輕心靈中播下的種子,必將在未來開出燦爛的花朵。除了以上特色景點,同學們更體驗了麻花製作、相聲等歷史文化的經歷。學生們在這六天中的成長與蛻變,隨團的STEM主任廖老師分享了她的觀察:「我注意到學生在實境中的學習動機明顯增強,特別是那些平時在課堂上較安靜的學生,在參觀過程中都變得積極提問,這種轉變令人欣喜。」
有參與學生感慨道:「這次旅程讓我明白科技與傳統文化可以如此精彩地結合。無論是比亞迪的智能汽車還是製作麻花的傳統手藝,都讓我更瞭解到國家的發展。」也有學生指出:「天津的創科企業與深厚文化令人大開眼界,希望將來有機會再來深入學習。」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遊學團的學生組成頗具深意——一半是學業成績優異的尖子,另一半則是隨機抽取的普通學生。這種安排正體現了學校希望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獲得多元發展的教育理念。而事實證明,無論是哪種背景的學生,都能跳出書本框框,在這場跨學科探索中滿載而歸。
曾英賢校長總結時強調:「學校一貫重視在普及教育基礎上為資優學生提供拔尖培優的發展機會,本次遊學正是學校資源投放與課程延伸的重要體現。」他勉勵學生將天津所見的科技應用與文化積澱轉化為持續探索的動力,在STEAM與人文融合的學習中建立更寬廣的視野與更深厚的素養。
展望未來,曾校長表示學校將繼續推動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讓學生深入瞭解國情及國家大局發展。學校也將繼續籌辦多元地域文化交流項目,助力學生立足香港、心系家國,成為兼具創新能力與文化認同的新一代人才。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