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避孕?
為何不避孕?
兩個月前,我們談過關於墮胎的話題。在現代社會中,每位女性都應該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特別是在面對意外懷孕時,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做最適合的決定。
常常有人問我:「為甚麼在香港這個資訊發達、避孕服務及藥品供應充足的社會,意外懷孕還是會發生?」
根據統計數字,家計會在2023年提供了2,854宗透過手術或藥物進行的人工流產,等於每個月約有238宗。這數字不包括本地政府或私家醫院、內地醫院,及非法墮胎的統計。
「那為甚麼不做好避孕呢?」這亦是我最常聽到的疑問。
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我們發現主要可歸納為三類原因:
其實我不太懂...
雖然上網隨手就能輕鬆找到各種避孕方法的資料,或者每事都可問問ChatGPT,體驗大數據及AI的威力。但AI甚少會主動提醒你,每種避孕方法的失敗率可以相差甚遠。我們亦遇過很多意外懷孕的情侶用手機APP計算「安全期」,見到是「安全期」就覺得安心不避孕,卻不知道單靠「安全期」及體外射精的失敗率可以高達24%,其實一點也不安全!
我知道有風險,但應該不會這麼倒楣吧?
這是常人都會有的思維,就像明知道熬夜傷身、考試前不好好溫書會考得差,卻總是說服自己「偶爾一次沒關係吧!」我們都會高估自己的運氣,抱僥倖心理行事,往往忽略了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不好意思說」的原因
最後,還有一些覺得「不好意思說」的原因,比如:
- 「去藥房或便利店買避孕套覺得好尷尬,而且發現比想像中貴。」
 - 「擔心食避孕藥會肥、影響情緒甚至健康,又不知道可以問誰,所以還是遲點再算吧!」
 
很多來到我們中心的年輕情侶都很意外,發現同樣品質的避孕套,在家計會的價錢只是外面的一半;雖然現在配售避孕藥需要先見醫生做初步評估,但藥費仍相對便宜很多,而且有專業人員講解可以更安心。除了家計會,政府的母嬰健康院、部分非牟利機構也有提供相關的服務。
避孕新選擇:皮下植入避孕棒
最近家計會還引入了一種最新的避孕選擇:愈來愈多女性嘗試採用的「皮下植入避孕棒」。那是將一根會釋放黃體酮的白色小棒植入手臂內側皮下,避孕效率超過99%並可以維持長達三年,在歐美已經相當普及。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這確實是個安心又可靠的選擇。
說到底,做好避孕不僅是為了避免意外懷孕,更是對自己和伴侶身體的一份愛的承諾。等到未來真正準備好迎接新生命時,身體仍保持在理想狀態,那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