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身體出現毛病的訊號。在發炎時,身體的溫度計會作出調節,讓體溫升高一點。
在日常生活中,發燒最常見原因是感染,例如近日全城關注的流感。流感是病毒感染,所以要治療會採用抗病毒藥。有些病人可能有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這時便會利用抗生素。當然,一些普通病毒引致的感冒,不需要針對性藥物治療。退燒藥,如撲熱息痛,可減少病徵,但不會加快疾病痊愈。
不是所有發燒都是感染導致。有時發燒也會考起醫生。有種情況,叫發熱原因不明(pyrexia of unknown origin),經過檢查後,仍不能找出原因。罕見感染、自體免疫病、癌症等,都可引致持續發燒。要找出致病元凶,醫生會同病人緊密合作,了解病歷和驗查身體,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引導進一步驗查。此外,不同領域的醫生,亦會參與研究。
筆者一位中年男病人,過往體格良好,但發燒超過兩周仍原因末明。初以為感冒,病情持續一段時間。他還覺得疲倦、食慾不振、體重下降。驗血報告指出他的發炎指數高出正常20倍,而且伴隨貧血和血小板上升。經過傳染病和血液病專家調查,排除感染和血病的可能。正電子掃描發現全身的大血管發炎,最後確診為Takayasu’s arteritis的大血管炎。幸好他仍在發病初期,並沒有血管變形。經過一周的激素治療,病徵改善,發炎指數回到正常。血管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病,病者需要數年的免疫系統治療,以保證疾病能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為風濕及內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