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診所 拯救公營醫療(上)
人口老化,公營醫療瀕臨崩潰,人山人海的診所,漫長的輪候時間,作為香港人一分子的你總有聽過甚至感受過。於是每年7月公開考試放榜,一大堆出爐狀元發表得獎感言,十居其五六都會講句「我想讀醫科!」翌日頭條總會點算好各位志願,醫科一如以往跑出。普羅大眾有人支持,感恩年輕人對醫學仍懷有抱負,但亦有人質疑為何香港發展了這麼多年依然缺乏醫生。
其實除了香港以外,世界上還有不少國家正面對人口老化所產生的醫療需求。然而,每當外國醫生來到訪我們門診時,無一不驚嘆於我們每朝每位醫生要睇五十多位病人,如此高得嚇人的工作效率真的稱得上世界之最。面對日益龐大的病人數目,在壓力爆煲前,究竟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個現實?
大學倡導的問題為本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教曉我們見招拆招。同一道問題,往往不只一個答案。於是歷年來,有人提出加收醫學生名額、放寬海外畢業醫科生、引入海外醫生、公私營合作,甚至近期討論得沸騰的加建第三間醫學院。無疑社會各界都在為此事費煞心思,大家的關注和努力有目共睹。但除了外在的援助,我們一眾體制內的醫護人員,又如何在每朝50籌以外,為我們的病人和繃緊的醫療系統再多作一分貢獻?We are already working hard, but how do we work smarter? 點樣可以做得更醒?下期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