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塑膠入侵人體可損免疫系統
微塑膠,即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微粒,已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包括海洋、泥土、空氣、食物及飲用水。近年科學研究更發現,這些微粒不僅進入人體,甚至已在血液、肺部、胎盤及母乳中被檢測出,令人關注其對健康的潛在威脅。
微塑膠主要透過食物攝取、呼吸吸入及皮膚接觸進入人體。由於體積極細,它們能穿越生理屏障,滲入組織細胞,並可能引發氧化壓力,導致細胞受損及慢性發炎。部分微塑膠表面更會形成「蛋白冠」,令免疫系統誤以為它是病原體,從而引發不必要的免疫反應。
免疫系統是人體抵抗疾病的防線,但微塑膠或會令這道防線失衡。研究指出,微塑膠能激活免疫細胞的警報機制,令身體長期處於「戰鬥狀態」,導致過量細胞激素分泌,引發慢性炎症。這種持續刺激不但削弱免疫屏障,更可能增加自身免疫疾病風險,例如紅斑狼瘡或類風濕關節炎。
動物實驗顯示,微塑膠會削弱巨噬細胞功能、減少淋巴細胞數量,甚至影響抗體製造。雖然人類研究仍在初步階段,但科學界普遍認為,微塑膠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不容忽視。
此外,微塑膠亦可能影響其他器官系統,包括肺部、內分泌及神經系統。部分塑膠含有干擾荷爾蒙的化學物質,如雙酚A(BPA),可能影響荷爾蒙平衡;初步研究亦顯示,微塑膠或能穿越血腦屏障,引發神經系統發炎,甚至影響認知功能。
儘管目前的研究仍屬初步,且多以動物或實驗室模型為主,但跨領域的研究結果已顯示微塑膠對健康的潛在威脅不容忽視。要減少微塑膠攝入,市民可從日常生活做起,例如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選擇天然纖維衣物及使用濾水器。
微塑膠雖小,其影響卻可能深遠。社會應正視問題,及早採取行動。
作者為風濕及內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