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世代鋼琴演奏家張貝芝(Joyce Cheung)是一位「Cool Kid」,不只打扮與談吐之間散發個性魅力,更透過內在涵養中流露自我。當她站在琴鍵前,只須雙手一揮,全情投入的英姿與起伏迴蕩的樂韻渾然交織,令現場氣氛瞬間轉變,牢牢吸引觀眾目光。
今年6月下旬,哉絲憑爵士專輯《The Études》勇奪台灣「第36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獎」殊榮,成為全晚唯一來自香港的得獎者。按照節目排序,今屆她有份問鼎四個獎項計有:「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演奏類最佳作曲人獎」(憑單曲《Étude No.1 in D – Carpark》入圍)、「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以及「演奏類最佳專輯獎」。前三項名落孫山,當時哉絲已打定輸數:「記得我個感覺係,其實有得參與呢件事已經係好大嘅recognition(認同),同埋每一個(入圍)單位都好好,好出色,我可以趁嗰個機會認識唔同嘅artists,我覺得好大開眼界。」
直到頒獎嘉賓──著名音樂創作人陳明章讀出自己的名字時(另一位頒獎嘉賓為台語金曲歌后黃妃),哉絲先與丈夫Johnny相擁而笑,再到台上領獎,她說那一刻非常高興,「亦都好grateful(心懷感激),我覺得好抵啊呢件事,因為佢係『Best Instrumental Album』,即係包括成件事啦,成個album有份參與嘅所有人啦,所以我覺得,有得代領大家呢個獎好榮幸。」
法文中,「Études」一字有「練習曲」之意,哉絲說,這張專輯之所以誕生跟疫情有關,時維2022年。「疫情啦,好多時間,就同鼓手阿Dean(「翻騰三周半」成員李駿銚)一齊start咗啲practice sections,因為冇表演機會。咁我就好想練一啲odd meter嘅,即係五拍、七拍呢啲嘢,後尾開始練嘅時候就發覺……點樣為之你練到呢?就係你可以用出嚟,所以就整一首歌出嚟,去represent我練到或者練緊嗰樣嘢,咁就開始咗(創作)『練習曲』第一首歌。」
自問對古典音樂了解有限,所以想趁機問清楚「練習曲」其實是甚麼。哉絲說古已有之,「我以前classical piano嘅training(訓練),都係彈好多Études㗎嘛,蕭邦嘅Études,佢有寫好多唔同嘅系列,就係唔同嘅key(音調),練唔同嘅嘢,咁佢係(寫)俾佢學生練嘅,我寫呢個系列就係俾自己練囉。」那麼「練習曲」跟其他蕭邦作品又有何分別?她解釋:「有冇分別?全部都係嚟自佢(蕭邦)嘅講真,但係purpose唔同囉,有啲可能係要dedicate俾某啲人,有一啲全部都係Waltzes華爾滋(或稱圓舞曲),有一啲係Études,係specifically寫俾佢學生。但而家啲人就可能嗰12隻Études入面,有一隻係特別多人鍾意嘅,就會攞嚟做showpiece(傍身的演出曲目),或者(用作)考試,或者(作為)比賽歌。」
第一首《Étude No.1 in D–Carpark》完成後,第二首《Étude No.2 in Fm–Church》、第三首《Étude No.3 in A – Father》、第四首《Étude No.4 in Gm – Bare》接續誕生。哉絲坦言,這些作品的命名,有時來自錄音時的地點,有時則反映作品對她的特殊意義。「譬如第一隻係《Carpark》,因為我哋係喺我studio個carpark嗰度錄嘅,live recording(現場錄音),之後第二隻叫《Church》,因為我係搵咗個chapel(小教堂)去嗰度錄,但係入面練(習)嘅嘢呢,我就冇擺喺個title入面嘅。冇呀,就係一啲我覺得首歌對於我嚟講,個意義喺邊度,我就擺個咁嘅title落去。For example第三首係《Father》,咁係因為本身嗰首歌嘅由來,都係同(基於)一個父子關係去寫嘅,係另一個commission project(委託項目),所以就有一個咁嘅title,到我寫嘅時候,都有諗返我同我daddy嘅關係,或者佢嘅聲音,如果我用音樂嚟到表達,究竟係點樣呢?」
疫情結束後,哉絲的生活再度忙碌起來,只好暫時將《The Études》的創作擱在一旁,直至2023年7月,她飛往台灣,在當地逗留兩個星期,扚起心肝將這張專輯「埋尾」。「因為我想做呢樣嘢呀,我想有一個milestone,或者應該係話,當疫情之後,啲嘢返番嚟嘅時候,我就發覺,我已經冇擺時間落去我自己啲嘢度,或者你覺得:『啊~終於有嘢返嚟』嘅時候,你就要抓緊每個機會,要做晒所有嘢。所以就take咗呢一個break去做呢件事,跟住就要plan下點樣去錄音啊,咁啱我哋又喺台灣錄音嘅,之後再喺台灣得到呢一個honour,所以覺得what a great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