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睇戲講緣分」,而「緣分」很多時候都跟直覺的喜惡判斷有關,上周四(9月18日)在香港上映、由美籍韓裔導演名田高梧(Kogonada)執導的新戲《白日夢接夢》(A Big Bold Beautiful Journey)大概就是這一種。
事緣早前在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多次看到《白日夢接夢》的預告,當中兩個畫面瞬間有好感:(1)哥連費路(Colin Farrell)重返15歲的高中時代演出歌舞劇《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 Really Trying》;(2)瑪歌羅比(Margot Robbie)回到19歲那年,她到醫院探望卧病在床的母親。或許是畫面帶來的錯覺,也可能是中文戲名成功營造心理預期,「白日夢接夢」五個字帶來很多想像空間,我以為這部作品,就算不是笑片,也至少是一部少糅合音樂、舞蹈、劇情與魔幻元素的歌舞片,可以讓我看得開懷,笑住離場。
更重要的是,以往很少能看到這樣的哥連和瑪歌。想想那個憑《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獲得奧斯卡影帝提名的笨實戇男,或者HBO美劇《企鵝》(The Penguin)裏那個怪形怪相的企鵝人Oswald “OZ”Cobb;再想想DC電影《自殺特攻》(The Suicide Squad)中那個濃妝豔抹的小丑女Harley Quinn,或者《Barbie芭比》那個典型Barbie公仔。相比之下,這次絕對是他倆近年最接近真實狀態的一次幕前演出,觀眾不僅能夠清楚見到他倆的美貌和笑容,故事本身亦似乎走深情路線,還要聽到哥連叔叔邊跳邊唱,直覺告之,這是一部值得入場細賞的電影。未幾,就收到負責香港發行的Sony Pictures邀請睇戲,結果因為自身經歷,看到中段已忍不住摸黑從袋中拿出紙巾擦眼淚。

由Seth Reiss負責編寫的故事,講述兩顆同樣孤寂的心:David Langley與Sarah Myers,在同一座城市裏各自生活。為了出席一場婚禮,他們各自透過「租車公司」租車前往會場。滂沱大雨下二人對望,之後在一對新人介紹下相識,談笑間不忘針鋒相對,惟彼此都覺得沒有未來。
正當大家以為一切到此為止的時候,卻在導航的「強力引領」下──車上的「神奇G.P.S.」以女聲忽然發問:「你想來一趟大膽而夢幻的旅程嗎?」(「Do you want to go on a big, bold, beautiful journey?」這句話正是英文戲名的由來)──在Burger King重逢,繼而在回家路上,踏上一段又一段的神奇之旅,猶如「造夢」般,他們穿越一道又一道「隨意門」,重回以往人生多個關鍵時刻(所以中文戲名應該讀作「白日,夢接夢」,而非「白日夢,接夢」)。
Sarah在問David為何單身,David說:「還沒遇到對的人吧!那你呢?」 Sarah以肯定的語氣說:「我注定孤獨!」 David驚訝,反問:「你真的這樣認為?」隨着這些共同經歷展開,兩個「有故事的人」終於卸下深藏心底的盔甲,訴說那些不忍回望的傷痛,漸漸發現,對方正是那個「姍姍來遲的你」。《白日夢接夢》以一個極之簡單的故事,向觀眾帶出一個極為重要的訊息:不管誰也值得擁有幸福,何以有些人能夠直奔「終點」,有些人卻裹足不前?答案在於我們能否面對從原生家庭繼承得來的傷痛,與自己和解。

兩位主角之所以對戀愛關係抱持消極態度,緣於各自看似難以癒合的傷痕。David自細深受父母「一句話」的影響,15歲那年,因劇組女同學拒絕其愛意,留下難以磨滅的情感創傷。另邊廂,19歲的Sarah 與母親(Lily Rabe)相依為命,卻在母親病危時做錯了「一件事」,令她深深自責。多年後回望,這些經歷都導致他們長期受「不配得感」(undeservingness)折磨,深信自己不值得擁有幸福。
不禁想起鄭欣宜舊作《有故事的人》(2011),張美賢筆下的歌詞道出相似的掙扎:「想與你開始/仍難開始/誰亦充滿着故事/想交上真心/兩步又停止/如擦痛我掌心倒刺。」只是解鈴還須繫鈴人,少年時代的傷痛,也許要窮一生去療癒,但若要尋找幸福,就必要學懂與自己和解,否則再好的人也只能成為生命裏的過客。
《白日夢接夢》是一齣題材相對小眾的作品,有共鳴的人會深深喜歡,「sync不到」的人則可能嫌悶、嫌故事結構鬆散。它注定是一部評價極端的小眾電影,雖未至於極佳,但肯定不是劣作。特別值得一提,是那份動人的配樂,散場後才得知原來出自久石讓之手,難怪能夠如此觸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