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榜與樂壇頒獎禮
放榜與樂壇頒獎禮DSE放榜,今年狀元人數創新高,當中仲有分「狀元」、「超級狀元」同「終極狀元」。其實狀元即係第一名,如果有一個「終極狀元」,咁其他最多都係叫「榜眼」或「探花」,點解會出現16個狀元呢?呢種僭建名目嘅做法,或者都係參考樂壇頒獎禮嘅邏輯,就係最緊要係吸引到眼球。每年都有好多樂壇頒獎禮,亦有好多個獎項,但邊個先真正有代表性?目前頒獎禮獎項主要根據播放率或投票決定,不過,播放率高係咪等於多人聽甚至多人鍾意呢?尤其是而家香港有幾多人聽電台呢?而投票獲得最高票數,又係唔係等於大家覺得係最好呢?其實「身體最誠實」,大家每日揀咩歌聽,就最能夠反映邊首歌受歡迎,得到樂迷認同。而其實今時今日要掌握呢個數據並唔難,大部分香港人都係用串流平台聽歌,將所有平台數據集合,歌曲高下就一目了然,而最多人揀來聽嘅歌咪就係年度之歌囉。有咁客觀又科學的數字唔用,寧願年年頒完個獎又惹來好多猜疑,無他嘅,年度之歌得一隻,就好似如果真係得一個狀元的話,焦點就會太少,加多幾個名目又多啲故仔可以講,流量自然又會高啲。做放榜就好似頒獎禮一樣,讀者/觀眾多啲焦點,多啲人被祝賀,學生/歌手又會覺得威啲,學校/唱片公司又會開心啲,家長舊生/粉絲又會自豪啲,滿滿的情緒價值之下,最緊要係頒獎禮門票價值高啲。退一萬步,唔使成年得一個獎咁極端,其他計播放率或投票計嘅獎可以照頒,只係加一個「全港最多人自選播放年度金曲」都得㗎。不過若果有個咁客觀同具分量嘅獎,其他獎項嘅關注度必定會大大減低。或者有人會覺得,多啲名目咪多啲人開心,唔好咩?如果啲人唔會因為一啲僭建名目而影響自己待人處事嘅心態,即係「狀元」唔會覺得自已真係叻過所有人,就忽視其他做人應有嘅態度,其實又真係冇咩問題,我對香港莘莘學子有信心。咁,萬千寵愛在一身歌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