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在拍高志森導演的新戲。我和高先生認識三十多年,卻一直沒有真正在電影作品上的合作。上一次合作,已是三十幾年前的《變色龍》。當時他是這部劇集的編劇。
這次拍戲,我每日開工都很開心。雖然,為了趕戲,劇組要擠在一個臨時租來的公寓。馮寶寶和我這一眾演員化妝都在狹小的空間裡,休息要在衛生間,坐在馬桶上,那幅畫面還真有些好笑。但一切都是那麼讓人開心——這是一個讓演員獲得工作成就感的創作氛圍。紮實的劇本,嚴謹的製作。每個鏡頭,開拍前,導演都跟我們細心地解釋,應該如何做,為甚麼要這樣做。普通的一個動作,背後也有它的潛台詞。讓我體會到了有深度的演戲。
久違了,有時,工作的間隙裡,坐在馬桶上打盹的時候。恍惚間,會讓我想到我生命裡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男人。請各位不要想歪了,我說的是令人尊敬的李翰祥導演。
高志森是當下的李翰祥;李翰祥是從前的高志森。
與李翰祥合作過的演員,都不會忘記他的拍戲方法。如何精雕細琢一部電影。將電影當作認真而有價值的藝術品在做。我們拍古裝戲,細緻到一個頭釵,他都要親自到荷李活道的古玩店去找來真古董,用在戲裡。這些,一般觀眾可能不會留意。但是因爲這些細節,讓電影更有時代真實感,成爲經典。
不是每個人都懂得他的用心。其中也包括了我,1976年,我拍在邵氏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李翰祥導演的《風花雪月》。我演老舍筆下的女主角,月牙兒。當時真的太年輕,導演戲裡戲外都教我很多。有一天,導演跟我說:「音音,你好好演。這部戲將是你的代表作。」當時年輕氣盛,哪裡能夠理解這句話?心裡想:我拍這麼多的戲。為甚麼你的就是代表作?
說起來,也是高志森的關係。最近,他跟我說:「天映在重播《風花雪月》,你應該看一看。」當年我不喜歡看自己的電影,並沒有看過。
高志森說了,我便與女兒、兒子,坐在電視前。看了《風花雪月》。看完,我們都淚在眼眶。我突然想到了李翰祥當年的那句話「用心拍」、「代表作」。
這一份發自內心的懂得,遲了三十多年。時光無情流逝,也帶走了讓我尊敬的李導演。
也想起當年另外一樁舊事。當年李翰祥是金像獎評委之一,他欣賞《警察故事》系列電影中的劉志榮,想提名他。但有人提出,電影中的他和電視裡的表現差不多,不覺得他有演技。因為這樣,李翰祥憤而退出了金像獎。他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為因素。」當初我也不明白這句話代表了甚麼。我一直相信事在人為,命運在自己手裡。但是走過人生長河幾十年。如今看來,這句話是成立的。雖然不至於「萬般皆是命」,但人經常逃不過背後大手的安排。
有情懷的導演,對生活有細心觀察、有深刻感悟的導演——高志森、李翰祥。他們都是在將深刻的內心感悟化作電影,呈現給觀眾。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喜歡他們的電影,喜歡他們。用心了,才會好。這是我生命裡兩個重要男人教我的事。
邵音音-七十年代出道,曾兩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