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建宗和筆者於中大(深圳)合照。
早前,前政務司長張建宗接受了筆者的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參觀,並擔任大師講堂及三思講堂的主講嘉賓,以「香港二戰後至今的經濟轉型」為題,向數百名師生和校友作出精彩演講。張司長服務香港政府近半個世紀,退休後以「無償」形式擔任本港六所大學的客席教授,把豐富經驗向學生傾囊相授,十分值得尊敬!
一直以來,若干退休官員都有到法定組織、半官方機構、慈善團體或大學等任職。他們擁有非常豐富的公共行政經驗,在商界也可以大派用場,例如,處理社區關係。其實,政府高官也是一種「知識工人」(knowledge workers),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曾經說過,「知識工人」是沒有退休年齡限制的。何況以花甲之齡退休,依然非常壯健,甚具市場價值。在高齡化的社會中,較年長的知識工人,仍能為經濟作出貢獻;最使人擔憂的,是一群低技術、低學歷的勞動力,到了七、八十歲時,是否會變成社會的負擔?透過再培訓把勞動力升級轉型,固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好辦法。創意地想想,某些適用於支援青年人發展的措施,也可能適用於中高齡人士。筆者常常覺得,青年人創業,有充足的青春本錢去屢敗屢戰;可是中高齡人士卻沒有青春可輸,如果他們要創業,甚是一條「不成功便成仁」之路!因此,他們更需要政府資金或創業基地的支持。工作了數十年,除了累積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外,還編織了廣闊的人際網絡,是成功創業的要素。如果動用公帑去支援青年人創業,為甚麼不值得去支持中高齡人士創業呢?或許,政府可以在現有支援青年人創業的措施及優惠上考慮滲入一些中高齡人士(可設資產審查的限制)的元素。假設某個青年創業項目若聯同中高齡人士的股東參與,便會得到額外支援。如此,更能有助消除年齡歧視,促進跨代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