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前輩級的朋友聊天,聽到他們訴說現在很難請到一些「正常」的年輕人填補職位。先不用驚訝,所指的「正常」是態度正常而已,並無他意。為何這一輩年輕人教育程度大大提升了,但在上一輩眼中卻難以找到一個態度正常的員工?時移世易,上一代視為「正常」的,正正是這一代看不過眼的「不正常」;前輩眼中的社會叢林法則,後輩眼中卻是病態價值觀。

年輕人眼中,可能也找不到一個正常的老闆。一名青年就對我說出以下感想:「每個人都應該有夢想,搵自己嘅人生意義,人生唔係淨得讀書同返工。好多嘢我哋未見過未試過,試過,唔理結果點都好,我都對得住自己。細細個就要追求成績、入唔到大學就係失敗者;出到嚟做嘢,唔OT就叫做懶。社會病咗,我哋係時候清醒過嚟,諗下發生緊乜嘢事。千祈唔好俾一份萬幾蚊嘅工,局限自己嘅人生。」
當年讀預科我也須讀殷海光《人生的意義》,如果依照殷先生定義人生的四個層次:物理層、生物邏輯層、生物文化層、價值層,不少年輕人未出身便已追求人生最高的價值層:真善美、道德、理想。
夢想鹹魚 vs 丁蟹孖展
理想也有一個具體目標,現在年輕人追求的是比理想更高的層次──夢想。究竟這種夢想的定義是甚麼?小妹孤陋寡聞,不敢妄下定義。是偉大到要做夢才能達到的目標,還是先做夢遊歷一番,再慢慢天馬行空的去想?這方面我需要向前輩,不,應該是向後輩請教。很明顯,上面說這番說話的年輕人已達殷先生所指的價值層。
今天,如果年長一輩指後生仔不正常,這或多或少對年輕人不公平。舉一串例子:阿嫲阿公一代生長於世界大戰、食樹皮的年代,當時如叫他們去追求禮儀文化,用刀叉享用樹皮,只會害他們連僅有的樹皮也丟掉。又如在九十年代,你對日日追丁蟹劇集、瘋狂炒股獲利的阿爸阿媽說應該放下貪念,去第三世界服務飢民,只會害他們的孖展輸到破產。對於夢想二字,我最深刻的就是周星馳在《少林足球》一句對白:「一個人冇夢想,同條鹹魚有乜分別?」大家要留意,當其時的周星馳,早已是喜劇界表表者,說追求夢想,他絕對有能力。
話題至此,其實一些人眼中的正常,可能是另一些人眼中的不正常。文化不是數理科學,沒有一套對與錯的絕對準則。關於有年輕人樂於不工作的情況,下回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