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9-11 04:30:21
日報

借市場拓關口經濟 住宅零售雙向奔赴

分享:
借市場拓關口經濟 住宅零售雙向奔赴

借市場拓關口經濟 住宅零售雙向奔赴

昨日立法會討論皇崗口岸「合作查驗」新增加開支,政府透過與內地協商簡化中港居民出入境程序,值得肯定。然而,未來更應以科技超前部署,進一步提升雙向通關效率。跨部門協作規劃關口設施至關重要,尤其在連接區域引入香港地段的住宅與零售餐飲娛樂用地,方能釋放市場潛力。關口不應僅是通道,而應成為經濟與生活的樞紐,透過市場力量推動發展,減少規管思維,讓商業活動自然融合。

香港出入境數字印證兩地交往頻繁,去年經陸路口岸出入境達2.47億人次,較對上一年增加44%。商務往來與「一小時生活圈」已成常態。然而,現有設施遠落後於需求。以落馬洲口岸為例,管制站聯同關口範圍,均屬邊境禁區範圍,只有巴士、專線小巴及的士能在交匯處上落客,對駕車者甚不方便。香園圍口岸投入服務只有短短五年,周末客量甚至超出設計容量三倍,停車泊位不敷應用之外,排隊過關亦相當耗時,反映規劃僵化與缺乏前瞻性,與實際需求脫節。

相反香園圍的對岸,深圳蓮塘口岸的規劃成功帶動附近地區經濟。口岸步行範圍內連接大型商場,涵蓋戲院、零售與多元餐飲,並配備住宅小區及公共服務,形成完整生活圈。這種「關口經濟」模式不僅滿足通勤需求,更創造消費與居住價值。反觀香港,關口規劃仍停留在功能主義框架,缺乏綜合開發視野。市場力量若能主導,地產與商業業者必能捕捉機遇,打造活力社區。

國際案例同樣值得借鑑。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新山市之間的捷運系統,不僅強化交通連接,更帶動新山一方的住宅與商業發展,內地開發商興建的社區與商場廣受歡迎。國家間關口尚能水乳交融,香港與內地更應突破英國管治的邊界思維。關口不應是隔閡,而應是經濟融合的催化劑,透過市場機制引入零售、住宅與娛樂項目,實現旅客雙向奔赴,促進經濟發展。

adblk6

文化消費差異亦蘊藏商機。日本動畫電影《鬼滅之刃無限城篇》在港累收票房超越8,400萬元,惟電影在內地仍未有正式公映時間,促使部分深圳居民專程來港觀賞,反映「一國兩制」下香港在服務與娛樂的獨特優勢。關口步行範圍若發展大型商場,既可享香港零關稅與多元貨品,又能吸引內地居民體驗差異化服務。市場需求自然驅動商業佈局,政府只須減少規管,提供基礎設施協調。

保安局正研究在港珠澳大橋採用「無感通道」以人面辨識技術讓居民等經常出入人士快速通過檢查,有關技術應逐步擴展至澳門及內地部門協作,打造全面的「無感通道」系統。國家與14國有陸路關口,但香港與澳門的「一國兩制」地位獨特,理應成為新科技試點,成關口躍進實驗場。

入境處總部正進行「山河永固‧口岸崢嶸——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國門油畫展」,展出28幅由內地畫家楊永智以邊疆國門口岸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口岸為主題繪畫的油畫作品。市民應把握機會了解國家發展,同時支持香港推動關口創新。羅湖口岸就是改革開放的象徵關口,市場力量與科技結合,將使香港關口經濟成為全國典範,真正實現雙向奔赴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