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9-04 04:31:57
日報

強積金限制自主收入 鬆綁助置業增歸屬感

分享:
強積金限制自主收入 鬆綁助置業增歸屬感

強積金限制自主收入 鬆綁助置業增歸屬感

強積金顧問公司GUM公布,8月強積金綜合指數升1.6%,人均賺4,714元,年初至今人均賺32,416元。今次的正數獲利緣於股票市場的暢旺,包括港股回穩,IPO大幅增加,刺激了交投量,而美股三大指數同時屢創歷史新高,關稅戰漸見疲態,亦是強積金在過去數個月能夠呈現正數的原因。不過,現時的強積金制度是否能讓香港人放下退休後生活的憂慮,確實值得重新審視。

截至7月底,強積金的總資產已達約1.458萬億元,預計強積金成員平均帳戶結餘將首次突破30萬元。然而,自2000年以來運作了近四分之一世紀的強積金制度,累計下來平均只有30萬元的餘額,這對一般打工仔在退休後的保障絕對不足。打工仔一旦誤以為強積金能提供全面保障,而未為自己退休生活做好足夠準備,面對普通疾病,生活也頓時變得困難。

強積金有人稱為「強迫金」,因為這就像強迫打工仔以九折出糧。僱員對於僱主的供款往往誤以為不屬於自己,但僱主會將強積金的開支計入每位員工的聘請成本,變相如果沒有強積金制度,僱員的收入可能會多一成。這種九折出糧的制度,剝削了打工仔支配收入的自由。

當然,過去多年有不少強積金的改革,嘗試增加資金調撥的靈活性。例如,實施初期僱員面對大量戶口難以集中處理,最終被高昂的行政費蠶食微薄的資金。後來可以用相對簡單的方式合併強積金,但要實現全面自由行,如同一些外國的退休金制度,能夠在網上即時整合投資選項,以快速作出市場部署,香港的改革仍遠不能達到這一目標。

adblk6

更重要的是,若一對中產夫婦收入穩定,合共可能擁有接近100萬元的強積金;但在現行制度下,無法提早領取來置業,反而需要向銀行借貸。相反,強積金用作首次置業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加強民眾對香港的歸屬感。新加坡在設計組屋制度之前,也曾來香港學習公屋制度,但他們選擇出售方式以滿足當地民眾的住屋需求,同時容許用當地退休金作為組屋的供款。公營自置居所與退休金制度的緊密結合,形成了鐵索連舟的效果,心理上的歸屬感與實質資產成為城市命運的牽連。

如果在房屋供應上引入強積金這一大金庫,將能夠令公營房屋的流轉增加。倘若設置100萬個單位作為公屋供應上限,餘下則全作出售居屋,同時容許市民用強積金購買居屋,每月強積金可作供樓。這不僅能確保用作自住,還能讓更多居民輕鬆成為業主,更重要的是在年老時可通過逆按揭,將樓宇變現為生活費,還確保有樓自住,這才是最實際的退休生活保障。

積金局近年倡議懶人基金,至今已有逾三成的強積金帳戶選擇。但從另一角度看,愈多人使用懶人基金,反映打工仔對強積金制度的冷漠。對於強積金的改革,應當繼續應用科技,降低行政成本,減少打工仔被行政費蠶食本金。過去幾年利息相對高時,強積金卻不能選擇定期存款,定期存款的好處是沒有行政費,還不會面臨虧損的風險,但由於制度限制,無法有這個選項。

adblk7

儘管強積金制度存在不如意之處,所有打工仔都應該留意自己強積金的管理。無論多繁複,都應盡快應用最新開發的積金易平台,以相對簡便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資產配置,同時多關注財經時事消息,並選擇能承受風險的投資項目。最後,不要將退休生活的需求完全依賴於強積金,及早學習儲蓄與投資,以便為退休安排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