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7-25 04:31:22
日報

前輩的膽石

分享:
前輩的膽石

前輩的膽石

誰都年輕過,誰都天真過。尤其我這一類家教不足的無禮之徒,在年輕時更不可一世(今日當然也是不合格)。我常常覺得今日的「Gen Z」活像十幾廿年前的「八十後」,年輕得碰著誰,亦能像威化般乾脆。記得後生的時候,自己覺得見面「點個頭」就是問好了,仲想點?到了今時今日,我在電梯口撞見廿來歲的年輕同事,他們已經進化到「見到都當唔識你」,眼神接觸都沒一個,點個頭都冇。那我覺得生氣嗎?真的沒有,我只是想起從前的自己,「點個頭」就當say hi,前輩可能都一樣火起,原來我令前輩滿有感受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倒轉,「曾施於人,唯有接受」。

最近,《三叔公園》灘叔鄒凱光,因為身體出問題,膽有石,劇痛,要緊急做手術排石,因而得新名「凱膽叔」。事後「膽叔」在直播節目中分享自己的患病睇醫生及治療過程,而阿Bu就話不如邀請其主診醫生上《會八十》個「白板醫學」談談膽石的醫學知識,順便了解為何「膽叔」要放消炎藥進肛門?「膽叔」說他可以試試問問,看醫生能否撥空參與訪問。

正常我們這一代,會寫個好有禮貌的WhatsApp訊息,誠意邀請別人。我以為比我們富有經驗的前輩長輩,頂多就是會直接通個電話,棄用毫無語氣的WhatsApp;再頂多,我幻想就是其覆診時,直截了當,問個正著。灘叔卻是先邀請醫生一起吃飯,才施施然提出「訪問請求」。這對我來說,蠻有意思,蠻震撼的,因為我已經很久沒有看見別人這樣做事了,更遑比八十後更年輕的後輩了。他們連WhatsApp有時也還未寫得好的。

adblk6

這就是禮儀,這就是禮節,這就是前輩做事時會「覺得別人在乎」的細節。有些事情,你不在乎,但你要想的是,別人在不在乎。或者,人家看見你做了甚麼,會更容易接受你的請求。這個沒人特別留意的小支節,我卻覺得這才是做人累積出來的智慧。

膽石和智慧都是累積的,有些要排走,有些要廣傳。有人說,佛家中的「舍利子」其實是人的結石。「膽叔」現在沒了「舍利子」,智慧卻有流傳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