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樓有高潮,若然一直望樓輕嘆,又何妨諗諗趁近期股市回氣入市,以迎接股市的高潮?
有樓的高潮,主要作用是將子宮收縮,以迎接新生命,但再多條化骨龍後,高潮分分鐘不再。事實上,刻下樓市發展畸形,已不可純以往日的承擔能力及表面供求數據分析,外來資金、長期隱富於民(家長)、政府提供的遠期供應數據假大空、及莫名其妙的重重辣招,都成為挾升樓價的關鍵隱性元素。樓價破頂不斷,表面似無甚實據,但沒有實據的理由及動力才是最為實在、最為強大!
一直已說,金管局捆綁的樓宇按揭政策是其一大元兇,新樓只要一成首期便可上車,二手起碼要四至五成,表面上兩者都受壓力測試約束,但新樓買家則容易過關得多,測完之後,結果買家往往都只能用同一筆資金、同一個價錢買入一個新樓單位,形成買樓客單方向新樓傾斜,加上發展商公然以圍標式操控價格,樓價自是新高不斷。要打破這荒謬悶局,首先必要改寫不公不均的樓按政策,其次則是從速撤辣,好讓買家可在大量的二手供應中有所選擇,可恨當屆及來屆政府又能否有這股勇氣、又能否有這個被曲解為火上加油策略的沉著遠見?
連串政策失誤,令港人透過買樓享受高潮已成絕響,何妨轉而買股以迎高潮?這高潮不是來自女方下體,而是百分百來自市場。年初至今,港股已大轉勢,價量齊驅,特點是先由大價股梅花間竹起動,騰訊(700)迭創高點成為強股火車頭,代表弱方的滙豐(005)亦力追落後,為市場燃點新的希望,只是近期開始陸續揭盅的大藍籌業績,都無論在盈利遜於預期(引發沽壓)或優於估計(觸發回吐)下紛呈調整,但以長期升浪而言,又何妨視為高衝回氣的清亮劑?緊接的局面,便應輪到中型股接力,繼而二、三、四線股便又再起鬨。
買樓要高槓桿相助,但在壓力測試下,槓桿比率已大大下降,炒股的槓桿率(孖展)雖不比買樓高太多,惟勝在可以不斷修正及換馬,更重要是沒有大辣招的掣肘,稅率超平,適逢升浪已成,正處回氣,與其強攻有樓的高潮,倒不如捕捉有股有高潮更為實際!
逢一、三、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