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1-28 04:31:41
日報

莫讓認知障礙長者在迷途中被遺忘

分享:

近年來,長者走失的尋人啟事在報章與社交媒體上屢見不鮮,幾乎每隔一兩日便有新個案發生。這已非個別家庭的焦慮,而是整個社會人口結構老化下的嚴峻警號。

據2023年人口普查資料,本港220萬名60歲以上長者中,約 22%患有輕度認知障礙。更令人擔憂的是,根據警方數字,全港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失蹤人數,由2020年的290人急增至2023年的444 人,增幅高達53%。

研究顯示,認知障礙患者是走失最高危群組,由於其空間定向能力逐步喪失,患者離家後往往無法辨識歸途,更難主動求助。對照顧者而言,長者走失並非「會否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發生」的計時炸彈。既然風險如此之高且難以避免,我們不禁會問:政府現時的預防措施是否足夠?當意外發生時,能否在最短時間內將長者安全帶回家?

遺憾的是,本港現行措施仍顯零散且力度不足。雖然警方在東九龍試行「智蹤計劃」,為高風險群組佩戴藍牙定位裝置,賽馬會亦有資助相關定位計劃,但這些項目往往受限於名額、訊號覆蓋、裝置電量等技術問題,目前僅屬試點性質,未能形成覆蓋全港的保護網。這種頭痛醫頭的現狀,令無數照顧者長年處於巨大壓力之中,在缺乏系統性支援下,只能獨力承擔看護重擔。

放眼國際,許多城市早已將「防走失」納入城市規劃之中。在「硬件」方面,新加坡的經驗值得借鏡。當地政府因應長者機能退化,調整城市設計,例如將路牌的字體及標示的辨識度提高,令長者易於理解和閱讀、擴闊行人路、平整路面、延長過路燈時間等,讓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較易在家居附近行動而不致走失,亦降低跌倒風險。香港可參考此經驗,在深水埗、黃大仙等長者密集的社區,構建「認知障礙友善社區」。

adblk6

英國的Herbert Protocol機制則提供了「軟件」方面的啟示。該機制鼓勵認知障礙患者或家屬預先填寫表格,將病歷、照片、常走路線等資料上載至中央資料庫。一旦長者走失,警員可即時調閱資料,大幅縮短搜尋時間,避免家屬在驚惶中還要倉促回憶細節。澳洲亦有類似的成熟系統,可見此類預先登記機制能有效提升尋人效率。

面對人口老化浪潮,香港不能再以「試驗」的心態應對長者走失問題,而應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防護網,讓每一位迷途的長者,都能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