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設限,能否保護青少年?
在數字時代,社交媒體已深度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然而其潛在風險正引發全球社會的關注,各國政府亦紛紛探索應對之道。
去年底,澳洲國會通過法例《Online Safety Amendment (Social Media Minimum Age) Bill 2024》,旨在將開設某些社交媒體帳戶的最低年齡,設定為16歲。其主要目的是防止青少年過早接觸網絡不良資訊。法案的制定過程相當審慎,當局與家長、青少年、精神健康專家、律師及科技業界等進行了深入諮詢,舉行9次圓桌會議。同時,法案豁免了僅用於通訊、教育及健康相關的平台,確保青少年獲取有益資訊及進行正常社交聯絡。法案要求平台必須採取一切合理步驟,確保開戶者年滿16歲,違者會予以重罰。為給業界充分時間準備,法案最快於12個月後生效,並訂明生效後兩年須作獨立檢討。
繼澳洲之後,丹麥政府在幾天前也公佈了類似限制,禁止15歲以下的青少年登入社交媒體平台。有關官員解釋稱,此舉是為減少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降低其接觸有害資訊的風險。她認為平台沒有投放足夠資源保護青少年免受傷害。有關限制並非法例,預期相關法例還須與多方溝通和磋商,但已清晰反映出歐洲國家對此議題的重視。
我國內地對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監管亦十分嚴格。《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是我國針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專門性立法,已於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當中明確規定,遊戲、直播、視頻及社交媒體平台須為不同年齡未成年人設置「未成年人模式」,包括時間限制、功能管控及內容過濾。例如,短視頻及社交平台通常對14歲以下用戶設定每日使用上限,並要求實名註冊及家長監護系統,保障青少年在安全的網絡環境中活動。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其影響好壞,取決於使用方式及平台和使用者的自律性。社交媒體為青少年提供了學習、交流的機會,但若平台缺乏自律,放任色情或有害資訊泛濫,相信會促使更多地區以立法手段介入。
正因如此,監管尺度的把握尤為關鍵。過於嚴苛的管制可能阻礙科技創新,亦會削弱青少年對科技的認識與應用能力。理想的方法,是在保護與創新間尋求平衡,讓青少年既能免受網絡危害,又能從科技進步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