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勢神宮紀行
從名古屋站搭乘近鐵特急,約80分鐘便抵達伊勢市。此行的目的地,是被譽為「日本人心靈故鄉」的伊勢神宮——這座擁有兩千年歷史的神道教聖地,不僅是信仰的象徵,更是一部活著的日本文化史。
伊勢神宮最獨特之處,在於其「式年遷宮」制度。每20年,神宮會依古法在相鄰空地重建社殿,並將神體遷移至新殿。這項自七世紀延續至今的傳統,今年(2025年)正逢第63次遷宮後的第五年,新落成的檜木社殿散發著淡雅香氣,屋頂上的千木與鰹木在藍天下照耀出莊嚴的剪影。
神宮分為祭祀天照大御神的「內宮」(皇大神宮)與供奉豐受大御神的「外宮」(豐受大神宮)。清晨先訪外宮,參與神職人員的「晨祭」:隨著太鼓聲響起,身著白衣的巫女手持楊桐枝起舞,神官吟誦的祝詞在古木間迴盪。這種延續千年的儀式,讓人瞬間抽離現代社會的喧囂。
轉往內宮,需穿越一條長約5公里的「參宮街道」。建議捨棄巴士,沿著五十鈴川步行。這條被《萬葉集》歌詠的清澈河流,相傳是神靈淨化之所。
內宮的入口「宇治橋」被視為俗界與神域的分界。站在橋上遠眺,朱紅色的鳥居與蒼翠杉木形成強烈對比,橋下的五十鈴川流淌著碎銀般的光斑。過橋時,當地導遊提醒我:「請走在橋的右側,左側是留給神明通行的道路。」這種對自然的敬畏與神人共存的觀念,正是神道精神的核心。當進入每一個鳥居時,訪客都會進行鞠躬禮以表誠意。
托福橫丁:江戶味的市井生命力
參觀後,必訪內宮前的托福橫丁(おかげ横丁)。這條重現江戶風情的街道,聚集了80餘家老舖與茶屋。在「赤福」本店品嘗即製的麻糬,紅豆餡的甘甜與艾草香的餅皮,搭配微苦的抹茶,堪稱絕配;「豚捨」的松阪牛串燒油脂豐潤,肉香與秘傳味噌醬非常匹配。
最驚喜的是發現一家專營伊勢型紙的工坊。師傅演示如何用傳統「彫り」技法,在和紙上刻出細緻紋樣。「這些圖案會成為和服染布的模板,」他指著一幅海浪紋說,「遷宮時,神職人員的裝束也會用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