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狀元特別多,而16名狀元之中,有11人選擇讀醫。(資料圖片)
讀醫是否精明個人投資?AI的發展將改變讀醫的投資回報嗎?
狀元年年有,今年特別多。中學文憑試DSE上周放榜,11男5女一共16名狀元之中,有11人選擇讀醫,當中包括來自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的「終極狀元」。相反,以往吃香的金融法律等今屆無狀元問津。問題來了,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早前預測,未來10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導致世上多數事情不需人類都能夠完成,當最好的醫療諮詢和教育服務都是免費的,人工智能將完全取代醫生和老師。言下之意,讀醫和教育學院都不再是高回報的精明投資?
先聽聽最新Grok4有關讀醫的詳盡分析:「儘管讀醫延遲3至4年就業,醫生高薪(起薪為一般畢業生的2至3倍)足以彌補成本,甚至產生更高終身財富。機會成本(學習期間無收入)已透過較短工作年數反映……從純財務看,讀醫是精明投資(回報率3至4倍於一般大學),尤其在亞洲低成本教育體系下……AI自動化診斷和行政(如電子病歷生成)可減少醫生需求,潛在壓低起薪或中位薪資。全球預測顯示,AI可能取代7百萬醫療工作,但創造新職位如AI醫療顧問或數據專家,這些角色薪資可能達醫生水平的80%至120%。在香港,AI預計影響25%勞動力(包括醫療),但若僱主提供培訓,薪資可增28%……AI可能放大醫生收入上限(如私人診所使用AI擴大患者量),但基層醫生(如住院醫師)面臨風險……結論:AI將使讀醫的財務回報從『高』降至『中等高』(仍優於多數職業),但若你有熱情並願學AI,這仍是精明投資,尤其在亞洲低成本體系下。建議監測趨勢,如選專科(手術或AI整合領域)以對沖風險。最終,醫學將更注重人文與科技融合,而非純收入。」
Grok4的學術能力是否如馬斯克所說達博士級?比較一下我的分析吧。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出道的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已挑戰過「醫療霸權」:訓練醫生的成本比訓練牙醫高不到兩成,醫生的平均收入卻比牙醫高超過三成。佛利民的分析引起美國醫學會不滿,一連串「醫醫相衛」的行規,如醫生之間的收費優惠、行家極少互相公開批評、業界禁止個人宣傳等,卻都與醫霸價格分歧一致。醫霸之說是否成立,我認為還要考慮醫生的特長工時。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讀醫比其次選的年薪高至少兩成,而工時只解釋到工資差異的極小部分。醫學組識限制醫生供應,維持服務質素可能說得通的。無論如何,當技術上過半非手術醫生可被人工智能取代,醫學組識維持霸權高回報的手段以至成本將因為AI而出現結構性轉變,一個人工智能忽略但考慮讀醫的人不能漠視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