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財經
2017-11-03 06:00:00

又西又中:迎接英華書院創校200年校慶

分享:
英華書院歷年變遷。

英華書院歷年變遷。

200前世界是怎麼樣的?

想當年,維也納會議完結不久,歐洲潛伏着幾十年保皇與革命勢力的鬥爭;在中國,國勢隨不過不失的嘉慶皇帝慢慢衰落,為列強侵略打開了小小的缺口。就在這個相對和平的年代,蘇格蘭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於1818年在馬六甲創立了英華書院(Ying Wa College);差不多200年後,英華書院依然是香港現存辦學時間最長的紀錄保持者,比香港其他大中小學都要古老。

英華書院明年200年大壽,當然是盛事,相關的預祝籌款活動早已展開。見舊同學落力幫忙,我身在海外未能親身參與,唯有寫文章為母校宣傳一下吧。

我在牛津道舊校舍度過了有趣的7年。對,英華書院是個有趣(interesting)的地方:遇到一班有趣的老師,結識了一班有趣的同學,也感染了一種有趣的文化價值觀。為何有趣?有趣在那又西又中的氛圍,英語文化濃厚又稱不上是「番書仔」,鬼鬼哋的風格中又滲透着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敬意,穿梭於維也納和嘉慶皇帝之間,就如英華書院的舊英文名稱般英(Anglo)華(Chinese)並存。

在半唐番的自由空氣裡,我不太記得同學們為考試「鋤書」搏命(印象中大家都懶懶閒冇有怕),只記得我在課堂上跟唐君毅的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在經濟課上聽才華洋溢的老師講笑話。

沒有遇過幾多個甚麼狀元,只知道隔兩行發白日夢的同學原來練得一手好書法,坐前排說話不多的同學又寫得出文法穩妥的上佳英文。如此獨特的學習環境,花錢補習買不來,花更多錢到外國也找不到的。

離開母校十幾年後,一早醒來開電視看財經新聞,返工途中看報紙,晚上搭的士聽電台文化節目,一日之內在香港傳媒撞口撞面的三四個人,竟然都來自我同一屆只有三十人的預科文科班。這不會是巧合吧?

中年舊生話當年點到即止。今時唔同往日,學校領導層面對直資競爭的壓力,老師默默承受改來改去的教育政策,學生為本土愛國的騷動而迷惘,往前看又只看到世代鬥爭儲唔到首期買樓。校長、老師、學生都唔容易做。

200年過去後的英華書院往哪裡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英華書院又西又中的辦學風格,過去重要,今日更是必不可少。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