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府禁止電子煙及另類吸煙產品轉口,將整個電子煙轉口行業送給鄰近地區。(資料圖片)
幾年前香港禁止電子煙轉口,估計已導致多少經濟損失?
政府近日公布本財政年度首兩月開支為1,297億元,收入卻只有559億元,入不敷支之下於是錄得784億元財政赤字。說過了,增加煙稅後煙稅收入大幅減少為財政赤字雪上加霜,全禁而非規管另類煙亦放棄了可以徵收的另類煙稅。作為經濟學者,我認為最莫名其妙的,始終是全面禁止電子煙及另類吸煙產品進口包括轉口。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和物流樞紐,禁止祖國合法生產的貨品轉口到其他合法進口的國家,是哪門子的貿易政策?溫故知新,今天先為這莫名其妙的貿易政策算算帳。
Grok有數得計:「香港作為全球物流樞紐,電子煙產品的轉口(特別是從中國內地到其他市場)佔據一定比例。全球電子煙市場2022年約220億美元,中國是主要生產國,香港可能處理其中一部分轉運貨物。假設香港轉口的電子煙貨值佔全球市場的1%至5%(考慮香港作為次要轉運點),年貨值可能在2.2億至11億美元之間(約17億至85億港元)。然而,轉口貿易的利潤率低(通常僅為貨值的1%至3%,即物流、倉儲等費用),因此實際收入損失可能為數千萬至數億港元,主要來自物流公司及港口服務的收入減少。」
是的,香港過去確實處理大量中國電子煙出口,尤其轉運至歐美市場。然而,根據我的行業調查,由於香港具豐富電子產品出口經驗,而且飛往歐美航班頻密,曾經我們的轉口市場佔有率是超過1%至5%的。保守假設這比例是10%至30%,轉口相關的收入每年接近十億港元。不打壓,打造香港成為全球電子煙產品的轉口中心,每年數以十億港元計的收入是少不了的。禁止電子煙及另類吸煙產品轉口之莫名其妙,作為貿易政策必定蝕本,作為衛生政策轉口貿易根本對市民健康毫無影響。漠視成本效益,即使後來企圖撥亂反正,每年數以十億港元計的收入已是覆水難收。
無奈,政策將整個電子煙轉口行業送給鄰近地區,卻沒有官員因此被問責。無奈再無奈,類似的錯誤將在再一次在漠視成本效益的情況下發生。禁加味煙,政策將整盤加味煙生意送給私煙販及內地合法煙商。又一次莫名其妙的政策,即使不理社會及經濟,全禁所有加味煙將再一次減少數以十億元計的稅收。認真想,香港每年還有幾多個十億去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