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喜/可賀
穆迪加一腳,意味美債的違約風險上升,招來官方戰狼上身破口大罵,相當有趣。反全球化浪潮之下,總還有些仍然「全球化」的遺跡,熟口熟面鬧劇味濃,也是另類可喜。
穆迪把美國信用評級由Aaa降至Aa1,其實只不過與其他同道看齊,但它選擇了一個錯誤時刻公布,自製一個招罵招怨的機會。然後,股匯債三殺之聲再起,20年期國債招標結果不佳,刺激30年期美債息率升至5.1厘,逼近20年來最高水平,美股和美匯雙雙下挫,比特幣則再創紀錄新高。特朗普前幕僚、其首任財長姆努欽也加把口,話與貿易逆差相比,不斷擴大的財赤預算更加令他「非常擔憂」云云。這就是在朝抑或在野的分別。美國財政狀況再成市場焦點,並不只是穆迪的錯,評級機構說話好聽抑或難聽,大概總有其當時的考慮。
無論是避險錢,抑或聰明錢,近日以來資金選擇停泊香港,銀行水浸,港元供應急增,拆息下挫之急,蔚為奇觀,看來也是另一「全球化」遺跡;與樓按相關的一個月拆息跌完可以再跌,由月初之3.98厘急跌至0.66613厘,再創近3年低。那3厘多跌幅,成了不少供樓人士的救命錢;不但可喜,簡直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