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老化所帶來的交通意外,以至交通延誤產生的經濟成本,都亦不容忽視。(資料圖片)
路面不平或出現坑洞,為香港帶來多少社會成本?
超前停課,林超英說是「對生命的重視」,但轉頭即戴上頭盔補充要「尊重科學」。還是經濟學的政策分析比較一致,從來就是「成本效益」這一招。任何時候停課,都會減低上課途中交通意外導致學生傷亡風險的,於是我們便應基於「對生命的重視」永遠留在家中上視像課嗎?3年新冠肺炎疫情經驗,似乎還未能說服那些漠視成本效益的人。半年前,我在智庫百家塔發表「香港應對極端天氣情況之挑戰與展望」研究報告,提出從成本效益角度看,政府在應對極端天氣的比較優勢未必及得上市場,因此政府、企業、民間、資本市場宜提高應對意識,取長補短共同提升老化城市的防災能力,減低極端天氣導致的災害損失。
強調社會各界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皆因輿論往往把氣候問題形容為只有政府干預才有望解決的全球問題,而忽略其他持份者在平衡「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時的經濟角色。以樓宇保養為例,由業主負責往往比政府更具比較優勢。極端天氣情況下,樓宇加速老化嚴重可導致倒塌,更為常見的是停電困𨋢。又以後者為例,業權分散的業主們面對的挑戰,是如何組織起來及早尋求專業意見調校電力保護裝置減低敏感裝置跳掣風險,甚至加裝電力驟降後自動復原裝置等。相比樓宇保養,道路保養卻是另一回事。
道路加速老化,爆胎、輪殼變形、避震受損等車輛損壞將更普遍,更頻密的交通意外以至交通延誤產生的經濟成本亦不容忽視。先跟大家分享Grok的社會成本分析:「參考國際經驗(如美國、英國、印度),結合香港的高密度城市特性,估計每年總成本可能在數億至十數億港元之間,涵蓋維修、車輛損壞、交通延誤及安全事故等。」香港絕大部分道路是公共道路,公共道路之下又有地下水管排水系統等,公共道路的維修保養只有政府具比較優勢。責任分散的政府部門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協調加強公共道路維修保養,皆因維修保養難免影響交通。
路政署兩個月前提交立法會的討論文件《加強公共道路維修保養策略的行動計劃》,雖未有量化公共道路維修保養的成本效益,卻仔細識別背後的種種重要因素,值得一讚。道路老化、交通流量增加、較重的電動車輛數量快速增長、極端天氣及發生地區性特大降雨量的頻率增加、地下管線密集及老化等因素,都提升了公共道路維修保養的潛在效益。報告最值得關注的,我認為是提出了三大降低成本的回應策略(一)採用創新科技及推展數字化管理以提升維修效率;(二)採用嶄新物料進行維修工作;(三)與其他部門合作加快推展較大規模的道路維修工程。期待政府其他部門以至整個社會,在討論政策時更多考慮成本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