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獲得2026年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主辦城市的地位,意味是國家認證亞太區最重要窗口,除香港恨死隔籬,也旁證其這些年努力沒白費;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也非香港「獨家」。有現任立法資深會議員曾主張讓香港成APEC主辦城市,並且上交提案;可見「說好香港故事」仍然是很多人心之所繫。
城中官府單位,對外推廣或者介紹香港時,通常都會國際前、國際後,唸口簧般強調香港的單獨國際地位,諸如甚麼「單獨」關稅區、單獨發行貨幣,乃至實行普通法諸如此類。問題是,單獨不等於單一,潮起潮落,浪奔浪流,停滯不前只會讓人超越。「以深帶港」的說法早興起,市場亦早將深圳與香港發展並排比較,只不過聚焦的是「雙城」競爭、而非合作;特別在2018年深圳GDP超越香港後,彷彿一切有事實定論。可惜坊間討論多集中誰先誰後,誰取代誰,並駕齊驅之說反而相對薄弱。及至2020年,中央再發文件指深圳將重點發展金融、放寬市場準入,市場驚覺「以深帶港」似乎要進化為「以深代港」,又是另一輪熱議。無論如何,馬照跑舞照跳,樓股照炒快錢照賺,哪怕也是另類香港精神的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