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錢財心愛物》融合了諷刺、時尚和社會評論等元素。(網上圖片)
上周末我觀看了《錢財心愛物》(Materialists)。這部視覺效果引人入勝的電影,融合了諷刺、時尚和社會評論等元素。故事圍繞Dakota Johnson飾演的媒人,穿梭於紐約的上流社會,協助客戶尋找結婚對象,而她自己也在思考甚麼才是真正的「完美匹配」。在華麗的場景和精闢的對白中,一場婚禮的片段除了吸引,還帶來了一個令人意外卻深刻的銷售策略啟示。
劇中,Dakota飾演的角色與Pedro Pascal飾演的角色相遇,並讚揚她與客戶的互動方式。她沒有刻意推銷自己的配對服務,而是巧妙地將其定位為讓客戶自主選擇的東西,一個由他們自己探索的體驗,而非「被推銷」。這種手法看似低調,卻是賦能式銷售的典範。在高端服務領域,無論是私人銀行、客製化諮詢或獨家投資產品,能給予客戶自主選擇至關重要。客戶,尤其是高淨值人士,他們重視自主權,希望掌控大局,而不是成為被瞄準的目標。最優秀的銷售人員深諳此道,他們不硬銷,而是引導。他們會創造一個讓客戶感到被賦能、知情、並能掌握主導權的環境。
這項策略在我們的業務發展中尤其重要。當我們提供上市諮詢、跨國拓展或獨特對沖基金等服務時,我們不僅是在銷售產品,更是呈現願景。我們的職責是讓客戶了解我們的服務如何與他們的目標契合,並讓他們自主做決定。顧問式銷售就是一個實際的應用。與其用產品特色和優勢來引導,可以從以下問題打開對話。貴公司的業務增長計劃是什麼?你正在探索哪些市場?貴公司正面對什麼挑戰?這開啟了量身定制的對話,我們的服務自然成為解決方案。客戶會感到被聆聽、被理解,並掌握到最終的主導權。
另一個有效方法是巧妙運用社會認同,透過分享其他客戶如何從服務中受益的故事,但要以鼓勵而非說服的語氣與客戶分享。例如:「我們有一位客戶最近利用專項基金(BUD Fund)擴展到澳門,為他們開拓了新的收入來源。你有興趣探索類似的機會嗎?」這樣一來,會激發客戶的好奇心,而不帶來壓力。這種原則也適用於管理層。賦予團隊對其目標的自主權,能提升表現和參與度。無論是設定推薦目標還是設計激勵計劃,將這些舉措框定為協作選擇而非指令,效果會大不相同。
歸根究柢,最出色的銷售員不會讓人感覺像是在賣東西,而更像是賦能。客戶希望感受到自己是個精明消費者,能夠做出精妙的選擇。通過讓他們「做選擇」而非「被推銷」,這樣能讓他們保持自我形象,從而建立持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