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4-05-10 04:29:45
日報

數字和現實

分享:
數字和現實

數字和現實

診室內醫生和病人的對話當中,常常會涉及一些數字和概率的問題。

「醫生,我個手術有大機會成功/失敗呀?」

「醫生,轉咗呢隻眼藥水之後,我眼壓會再低多少度?」

「醫生,我虹膜炎很久沒有翻發了,可否停藥?」

病人總希望聽到醫生口中吐出一個最美好的數字,最低的風險,最高的效益。

剛加入眼科的那些年,很容易被這些問題所為難。醫生又不是先知,怎能預測未來?但看著面前憂心忡忡的病人,我們只能將書本裡讀到的一串串數字轉告病人或家屬。而這些數字究竟從何得來?

Evidence-based medicine,中譯實證醫學,是現今醫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實驗找出風險,再基於實驗的質素,判別這些數字是否具有代表性/可信性。隨著醫學發達,世界各地紛紛發表各自的實驗,接下來便出現一些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或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將已知的證據整合,慢慢過濾到成為一眾醫生口袋裡那幾組數字。例如我會向病人講,白內障手術後眼內炎的風險,平均是萬分之一(0.01%)。但真實世界裡,若病人真的不幸患上眼內炎,那麼這個所謂的萬分之一,就沒甚麼意義了。

Ad Block

這些數字無疑是重要的參考,但畢竟不能預知未來,尤其當前提問的「你」的未來。實驗裡的數據很多時不能直接套用到病人身上。舉例,某國曾發表小兒眼角膜移植後視力可達0.5,引用的是國際大師的手術經驗,能夠選擇角膜捐贈者年齡的優勢,以及在不一樣的醫療體制,這一切都影響到移植手術的結果。再者研究報告能夠被醫學雜誌採納,多是一些正面或具突破性的發現,手術後不如理想的結局則較少報道。最後,任何研究都有一個限期,但真實的人生中,當病人活過研究期限之後,便未必再有數據支援。

Ad Block

當我們太看重某些數字的時候,反而會被這些數字綁死。手術有風險,但不接受治療亦有惡化風險(例如癌症)。醫生是病人的夥伴,應利用其專業知識,和病人一同分析現狀,權衡得益和風險後,雙方簽署一份同意書,醫生全力以赴努力做好手術,未來的事只能交託上天。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