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8-18 04:30:21
日報

中西醫如何看待「五臟六腑」?

分享:
中西醫如何看待「五臟六腑」?

中西醫如何看待「五臟六腑」?

常有人問,中醫說的「五臟六腑」到底是不是我們在西醫檢查中所看到的內臟?簡單說,名字雖相同但含義與定位卻大不相同。這正體現出中西醫學對人體認識角度的差異:一個是從顯微鏡出發,一個是從整體觀切入。

西醫的臟器觀,建基於解剖學與細胞學,重視可觀察、可測量的變化。例如「肝功能異常」多指血液中肝酵素升高,是肝細胞破壞的生化指標。「腎衰竭」則意味著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具明確病理依據。西醫講求病因、病理是從顯微鏡下看人。

adblk5

中醫的「臟腑」則是一套動態的功能系統,不完全對應現代解剖學。例如中醫的「心」不單主血脈運行,更「藏神」,關係到精神活動與睡眠;「肝主疏泄」,不僅影響情緒調節,更關係到筋、目、月經與氣機流通;「脾主運化」,不只處理消化吸收,也涉及肌肉與濕氣代謝。這些都是從整體、生理規律與身心交織所建立的臟腑觀,是中醫對人體的系統性理解。

這也是為何中醫可在「未病」階段發現身體異常。例如一人長期疲倦、失眠、情緒起伏大,雖然西醫報告顯示一切正常,但中醫可能早已察覺氣血失調、肝氣鬱結、脾虛濕困等內在失衡徵象。這種以「變化為本」、強調「早期預警」的診斷觀,與西醫聚焦明確病灶、重實證的邏輯相輔相成。

總結而言,西醫如專業技師,精於定位問題、對症修復;中醫如老練工匠,更看重整體運行與長遠養護。兩者並非對立,而是從不同維度理解人體。患者若能理解兩套醫學語言之間的落差與互補,將有助於作出更全面、靈活與智慧的健康選擇。